上课发红包点名,一场场轰轰烈烈的抢红包大战上演。昨日,福州大学阳光学院一位学生在微博上发出一张上课的照片,称课上老师用支付宝口令红包的方式点名,每节课自掏腰包发66元红包,抢红包的同学要输入姓名和学号。不少网友纷纷点赞称,这样的点名方式,大家再也不逃课啦。 可以想象,在这位“潮”老师的课堂上将上演一场场轰轰烈烈的抢红包大战,然而一群人的狂欢却难掩教育的冷清。用红包撑起的课堂显然偏离了教书育人的初衷,这种红包式激励也注定只是一场看似热闹,实则冷清的“应景秀”。红包发的越多,暴露的学生逃课弊病反而越严重。 逃课现象的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方面是学生在“后高考”时代的空前放松,经历过难熬的高三,步入象牙塔,思想上变得放松起来;另一方面,由于教学的吸引力式微,或者课程设置不科学,或者讲授枯燥无味,或者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以说这两方面的原因直接促成了“红包满天飞”。 当然,会有一部分学生为了抢红包去教室“露脸”,但须知,他们是冲着红包去的,是为了体会那“抢”的快感,而对于课堂教学,他们或许仅仅是为了“逢场作戏”,一堂课下来,也许唯一的谈资只剩下比拼谁是“运气王”。 这样的“红包式激励教学法”难免出现“人在教室心在外”的尴尬,我们在为这位老师的“新潮”做法点赞的同时,也为他的创新思维用错了地方而惋惜。消除学生逃课现象,要有釜底抽薪之策,一方面要引导每个学生制定科学的规划,确定明晰的目标,合理安排大学三四年的时间;另一方面,要善于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布局课堂教学,用他们“感冒”的方式讲授专业知识,充分调动积极性,实现师生的同频共振,这才是高等教育的着力点。 当前,多元的评价体系、多元的社会需求、多元的成才模式,已经使得我们不再用一个固定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但让每一名有思想、有个性、有特点的学生都实现个体的充分发展,在象牙塔续写自己的辉煌,绝不是几个红包可以搞定的,因为红包可以装钱,却装不下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