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蝙蝠侠和超人 尽管被神奇女侠抢尽了风头,但我老爷和大超在电影里的恩爱情仇还是有着许多看点。
专业撕逼数十年,但首次在大银幕上如此近地体味他们的纠葛,还是颇感唏嘘。历史上老爷与大超交手许多次,但终归是超人占上风,其中的微妙平衡,也诉求着内在智力与外在实力的博弈关系。 一个是哥谭市的黑暗骑士,一个是大都会的光明之子。在曙光升起的地方,在黄昏落定的时刻,他们总会干一架,因为光明与黑暗并不相融;他们也总会携手前行,因为光明与黑暗相互依存。
为了打造DC电影宇宙,华纳只匆匆忙忙推出了一部《超人:钢铁之躯》,而关于“蝙蝠侠”的设定基本沿用了诺兰《黑暗骑士》系列。 光明之子需要倚靠光明存活,看得见的光明是太阳的力量,看不见的光明是超人亲情(母亲)与爱情(恋人)给予他的羁绊,所以尽管他孤意的英雄行为尽管招来许多非议,超人对人类生出许多悲哀、却依然保留着内心的纯净。 而蝙蝠侠与超人,之所以必有一战,显然不是因为老爷睡了大超的妈。
《好莱坞庄园》
本·阿弗莱克曾在《好莱坞庄园》中饰演George Reeves(上世纪50年代剧版《超人》主角 蝙蝠侠与超人的最大差异,在于失去双亲的他唯有以黑暗为养料,才能生存下去,所以他穿梭在蝙蝠洞、享受被蝙蝠环绕的感觉、游走在法律边缘惩恶扬善、任何好人坏人都畏惧他。 在本片里,老爷的年龄设定比超人至少大20岁,头发已经花白。他在于罪恶多年的对抗中身心俱疲,加上二代罗宾的死去,他早已隐居多年。直到超人不计结果地战斗让许多无辜之人受伤。
尽管言和的原因比较狗血,但导演还是给我们看到了我们想看的东西。 神经质设定的卷毛杰西·艾森伯格(我认为是缓解两大硬汉的对撞、弄个神经温婉的反派是必须的)挑唆蝙蝠侠与超人相争,美其名曰“神与凡人的对决”。但这部里“钢铁之躯”显然没那么硬朗,几乎都是老爷吊打超人。一是超人比蝙蝠侠先知晓阴谋,选择避让。二是老爷打怪升级、入手一大把氪石,将超人克得不要不要。
蝙蝠侠拿着大把氪石对超人说:“我要打十个!” 但他们的相争就故事设定来说,还是收获了一些效果的。组建正义联盟,必须要放下宿怨、共同对敌,在不断的揉揉捏捏——哦不对——是打打杀杀中,肌肤的碰撞让他们更加明晰对方的内心,按中国俗语“不打不相识”来说,打架让他们找到了共同的目标与未来的道路。
“我们联手(一起)吧!”"好..." 3.动作设计、视觉画面、配乐与主题 这部分就笼统说一下吧。 首先肯定一下动作设计,除了对前半部分为了正义联盟崛起无聊的铺路、但毕竟也玩不了漫威的逗比梗而表示理解外,后面蝙蝠侠VS超人(这段是幻想里的硬桥硬马)、蝙蝠侠VS犯罪分子、三巨头VS毁灭日等数场战斗,气息极强。扎克施耐德基本延续了《钢铁之躯》的硬派动作设计,并通过快+慢的不规则剪辑塑造了酣畅但不凌乱的碰撞风格。
比起扎克惯用的慢镜头、本片里许多战斗长镜头更让人惊叹。摄影师出身的他继续发挥瑰丽的想象,独有的视觉风格+动画画面组成了《蝙超》最耐人品味的诸多段落,不二刷三刷根本看不过瘾。 而震颤人心的培育则赋予了拳碰拳、肉到肉的对决画面外另一番感受得到质感的存在。汉斯·季默为《钢铁之躯》贡献了原创配乐,但在《蝙超》里他基本只负责了“超人”部分,这也是力求维持观众开始熟悉的风格。其他部分配乐由琼基·XL(代表作《300勇士》、《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负责,但与汉斯完美契合。每一段抑扬起伏、都彻彻底底地摇动到灵魂。英雄的所有酷、帅、萌、逗趣、隐忍、坚强、勇敢都被配乐牵绕着堆积,品格和情绪都被无限叠加。 这也让人在最后对三巨头的集结现身倍感振奋。为什么优秀的超级英雄总是让人激动、兴奋?仅仅是人们心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协作精神吗?尽管它们也被批评爆米花无脑电影,但合理即为存在,无论是漫画、影市的肯定,都客观反映了现象。 DC的故事,一向比漫威更加写实、更加接地气,各自各能力英雄纷飞不止,但DC对人性、漫画民众的角色描绘贴近现实。蝙蝠侠、超人、神奇女侠各自承担着自己的宿命,其实是早年人民对扩大化的国际问题的担忧。二战、越战、冷战,各种政治主义,这些问题在看似“无脑”的漫画中无一不得到了影射,作者用幻想的手段给出了我们所希望的答案。而超级英雄的崛起,本质上并不是放肆的暴乱,哪怕电影里的老爷真的挺能吓到人。英雄的崛起,一直表征着希望。超人的S、神奇女侠的W,喻意都离不开希望。
《蝙超》富有极强的银幕观赏性,而三巨头的集结却让人感到有点恍惚。在今天的电影院,看着过去的故事,的确遥远。但是人们对英雄的渴望却至今没有停止。 我想,我是乐意看到他们的。尽管我并不知道,我意识里为这等待了多少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