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讯 生病了本来要去医院,可一些年轻人怕麻烦,在智能手机上安装一些就诊用药软件,出现小病小痛时就可免费查询该软件。不过专家提醒,这类软件提供的资料可作为参考,但不可全信,以免贻误治疗。 看病软件成年轻人新宠 福建农林大学的小张是个手机达人,他的手机上安装了各种应用软件。前两天,他的室友小李头疼感冒,小张下载的“掌上 医生”软件正好派上了用场。他把小李的症状概括为“流鼻涕、不时咳嗽、头晕、无力”,发送给“掌上医生”软件,没多久就收到不少治疗方案,可小李按照软件 开出的处方服药后,病情并未好转。 记者走访询问了一下,发现有不少大学生都使用过类似的手机问诊软件,大多人觉得不出门不排队就可解决小病小痛,很方便。但也有部分同学对此表示担忧,认为不靠谱。 记者登录网站输入“手机看病软件”,搜索结果五花八门,如“好大夫在线”、“症状自查”和“快速问医生”等。记者发现,这些软件大多是免费安 装,并且有专门的针对性,有的不仅能对感冒、中暑等常见病症给出解答,还能对一些疑难杂症提供指导,还有些则专项提供饮食禁忌和用药安全等服务。 记者选择了一款“好大夫在线”软件,下载并安装到手机上。随后,记者在症状栏中输入“小儿感冒”关键字后,经过搜索,便有不少治疗方案供选择。 专家:不靠谱 难维权 然而,医生却不认同让软件“看病”的做法。记者联系了福州市第一医院的急诊科,询问了几名医生,他们均表示诊治过不少“自作主张”而贻误治疗的患者。 一名医生告诉记者,使用手机软件给自己开药不靠谱,反而会贻误治疗时机。况且每个人身体情况不同,即便是症状相似,也可能是不同病因引起的。而这些软件只是机械地对症找药,难免会失之偏颇,从而误导患者。 另外,让软件“看病”更大的风险在于患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这名医生表示,医生在处方笺上签字,患者和医生之间形成一种合同法律关系。而患者通过软件在网上搜来的处方,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一旦出现用药问题,患者将无法维权。 (福州晚报记者 林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