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打谷”变迁记

●本报记者 巫瑞万

  “打谷”,是宁化客家话,即“打场”。意思是水稻收割后在场上脱粒。在宁化县,农民“打谷”的变迁令人感慨万千。

  10月2日,记者到曹坊乡坪上东坑村采访,正好遇上村民巫英秋家里请了同村的范衍新、范衍强帮助收割水稻。记者在廖坑口(地名)看到他们“打谷”用的是电动打谷机。“记得小时候,村里人家家户户‘打谷’,用的工具是四四方方的木桶。后来,大家嫌这个木桶太重,就用毛竹制成了谷桶。”今年77岁的巫英秋回忆小时候“打谷”的情景。“打谷”的话题引起了范衍新的兴趣。他说:“用木桶或竹桶‘打谷’,由于要反复举打稻穗,费工费时又费力,所以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大家改用脚踩打谷机,提高了工效。”

  范衍强是坪上村最早使用电动打谷机的人。范衍强对记者说:“脚踩打谷机虽然比谷桶打谷快,但一般都要两个人同时‘打谷’,如果一个人踩‘打谷机’‘打谷’的话,转速就慢,‘打谷’自然就慢。2001年时,我在电视上看到有人对脚踩打谷机进行改装,用小电动机代替了脚踩。于是我就仿造这个做法,改装了‘打谷机’。后来,好多村里人看到电动打谷机好用,也跟着我改装了打谷机。现在,村里许多人不但用上了电动打谷机‘打谷’,还有一些人雇请专业收割机收割水稻了。”

  记者在坪上村采访时看到,好多农民用电动打谷机“打谷”,也看到专业收割户曹开林正驾着小型收割机,在帮助村民收割水稻……

分享
发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