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雄才韬略 商业帝国 1967年,林绍良的事业进入到爆发期。 其中最大的利好是,这一年,他当年的生死之交、铁哥们苏哈托当了大官:印尼总统。
为发展印尼经济,1968年,苏哈托颁布了国内投资法令,鼓励各界大搞经济建设。林绍良紧紧抓住苏哈托,也抓住了他的经济建设法令。 首先,林绍良获得了丁香进口专营权。所谓专营,就是垄断。靠着垄断,林绍良很快成为印尼的“丁香大王”,一人霸占了大半个国家的市场。 此后,林绍良又获得全国面粉生产2/3的专营权,并围绕食品展开一系列投资。在雅加达的第一座现代化面粉厂开业时,苏哈托毫不避嫌地为他捧了场。 此后10年,林绍良成了印尼的食品业寡头,一家占有印尼90%的方便面市场、85%的面粉市场、35%的牛奶市场和超过30%的食用油市场。 而这些生意对后来的林绍良来说,毛毛雨而已。
1975年,林绍良预感到建筑业将要兴旺发达,投资1亿美元建成了狄斯丁水泥厂。仅仅3年时间,其“三轮牌”水泥就占到印尼60%以上的市场。 有了水泥厂和强大的经济实力,林绍良大举进军房地产市场,成为印尼最大房地产商,每年的房产工程占到印尼私营建筑业20%左右的市场。 而丁香大王、面粉大王、食品大王、水泥大王、地产大王,所有这些“大王”,又都不如林绍良在另一个行业——金融业上的规模、实力和影响。 1974年,林绍良抓住政府开放资本市场的良机,带领中央亚细亚银行与多家外商财团合资组成了多国金融公司,并以此大大提速中央亚细亚的发展。 第二年,林绍良在飞机上遇到了金融奇才李文正(点击阅读华商韬略荣誉总编辑、李文正女婿翁俊民专稿),并以17.5%的股份为筹码,当即邀请到李文正加入自己的family。
此后8年,在李文正领导下,中央亚细亚的总资产增长332倍,存款额增长1253倍,不仅是印尼最大私人银行,也是东南亚规模最大的银行之一。 1983年,美国《公共机构投资者》杂志评选出全世界最富有的12位银行家,林绍良被列为第六名,成了扬名天下的“金融大王”。 与此同时,林绍良还通过华仁谊集团不断向印尼之外拓展业务,先后在香港、东南亚及美国投资,并还收购了多家银行或公司的股权。 有了源源不断的资金后,林绍良还涉足国际贸易领域,在美国、荷兰、泰国、菲律宾和香港并购多家公司,一不小心又赢得一顶“商贸大王”的桂冠。
到1995年,林绍良已在印尼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拥有600多家公司,业务涉及70多种行业,总资产超过180亿美元,年营收近200亿美元。 他也因此被誉为“亚洲洛克菲勒”和“华人首富”,其在世界财富圈层的声望与地位,远超后来者李嘉诚和王永庆,以及今日之马云与王健林。 1995年开始林绍良退居幕后,由三子林逢生接了班。林逢生留学西方归来,而且早有历练。但不几年,一场巨灾,让家大业大的林家陷入生死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