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晋江潘湖宗祠祀两姓先人 前殿黄氏后殿欧阳(图)

宗祠以村名命名,前殿祀奉黄氏先人,后殿则祀奉欧阳氏先人。

  核心提示

  晋江安海星塔村流传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习俗,村里男丁活着时姓吴,去世时要改姓赵,而吴氏宗祠门楣写“吴氏宗祠”,横梁却挂“赵氏家庙”的匾额。这一报道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关注(详见本报10月20日5版)。昨日,晋江池店镇潘湖村的黄先生致电本社24小时热线96339称,他们村里的鄱湖宗祠也有个奇怪现象,祀奉着黄和欧阳两个姓氏的先人。据专家介绍,一个宗祠祀奉两个姓氏的现象,在泉州并不常见。

  □记者 廖培煌 陈小阳 实习生 陈俊超 文/图

  村名有典故

  与欧阳詹祖先有关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池店镇潘湖村。该村紧邻泉州经济开发区,商贸繁华,人流车流量大,已与城市融为一体。在熟悉典故的老人们眼里,这座村庄包含着很丰富的历史底蕴。在晋江市江夏黄氏联谊会常务副会长、晋江欧阳詹研究会副秘书长黄水山老先生的带领下,记者来到鄱湖宗祠。

  “鄱湖村是我们古代的村名。”他说,古代他们村落的名字并不叫“潘湖”,而是“鄱湖”。原来,隋末唐初时,江西鄱阳文士欧阳伯善,游学武荣州(今泉州)时沿江而下,见此地山明水秀,有个湖像鄱阳湖一般迷人漂亮,就把它叫做“鄱湖”。

  记者来到九十九溪河畔,黄水山说,它就是当年的鄱湖。不过,沧海桑田,如今的鄱湖一部分被填没,一部分作水田,早非当年模样。

宗祠后面是欧阳詹故居

  遇“乌蜂之变” 欧阳族人迁徙离开

  鄱湖宗祠规模宏大,建筑颇具闽南特色。大门门楣上,“鄱湖宗祠”四字流光溢彩。“在泉州,宗祠前一般都会注明是某地某姓氏宗祠,但我们这个宗祠,只写了地点。”黄水山说,这座宗祠的背后隐藏着一段故事。

  欧阳一脉在鄱湖繁衍生息。唐贞元八年(公元792年),欧阳伯善的后人欧阳詹与当时著名青年文士贾稜、韩愈、李观、崔群等22人同登金榜。欧阳詹中进士对福建产生深远的影响,为闽南第一进士。根据记载,宋天圣二年(1024年),后人以欧阳詹的“四门府第”为基础,建造了规模宏大的欧阳氏宗祠。

  到了元末明初,天下战乱,因欧阳族人在元朝当官的不少,为了躲避朝廷迫害,欧阳氏一脉四处避祸。根据欧阳氏族谱记载,“元末明兴洪武二年己酉遭乌蜂之变如由潘湖分散”。欧阳氏分别迁至同安、南安东田、泉郡北门、泉郡西要门、三十一都(英林)、同安鼎美等地。黄水山解释说,“这里的乌蜂之变并非真的住所遇到乌蜂(马蜂)祸害,而是托词。”

  欧阳族人迁徙各地,鄱湖因此再也没有欧阳这个姓氏,只有单一姓氏——黄姓。

  前殿祀黄氏先人 后殿祀欧阳氏

  元末时,鄱湖黄氏始祖黄千三来到鄱湖居住,与欧阳馥英结亲。在欧阳族人迁徙四散各地后,黄氏接管了外祖的房产、土地等祖业,也包括宗祠。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黄氏后人在欧阳氏宗祠基础上修建宗祠。“写欧阳氏宗祠不行,写黄氏宗祠也不适合。”因此黄氏后人就折中写“鄱湖宗祠”。鄱湖宗祠分为前后殿,在宗祠碑文中写明“前殿祀奉黄氏先祖,而后殿祀奉欧阳外祖”,以示感恩。

  明朝以来,鄱湖黄氏后人每年春冬二祭,包括海内外及台湾族亲回乡谒祖时,要先祭拜欧阳外祖,再到前殿祭拜黄氏先人,这一习俗延续至今。(首位向96339提供线索的黄先生获得话费50元)

  (来源: 泉州网-泉州晚报)

分享
发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