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德化陶瓷(文化)发展简史

  德化县位于“闽中屋脊”戴云山麓,总面积2232平方公里,五代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置县。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古瓷都。

  (见证历史 图/黄谷莹)

  德化的瓷业,历代烧制规模之大,分布之广,堪称壮观,从人口密集的城关到偏僻的山村,从田野到丛山密林,经常可以发现古瓷片和古瓷窑的遗址,白莹莹、花艳艳的瓷片,像颗颗星斗撒在人间,似片片白玉镶织大地,把青翠翠、绿葱葱的山乡点缀到更加美丽。全县目前已发现的唐、宋、元、明、清至民国的窑址达 238处,全县十八个乡镇都有古窑址分布,其中“屈斗宫古窑址”于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颁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6年被国家列入“十一五”期间100处重点大遗址保护专项,德化瓷烧制技艺也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德化早在新石器时代即开始生产和使用陶瓷,唐代后期,德化美湖、泗滨一带制瓷业已开始发展,唐末至五代,三班颜化綵编著了陶瓷专著《陶业法》、绘制《梅岭图》,这是中国最早的关于陶瓷的专著。

  宋元时代,德化瓷器随着泉州港的繁荣和海外贸易的发展而畅销国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商品。北宋时代德化以碗砰仑窑为代表的窑场,其制瓷工艺已采用轮制、模制和胎接成型的技术,以龙窑大量烧制青瓷、青白瓷、白瓷,器形以碗、盘、杯、碟、瓶、罐、壶、盒、洗、花瓶为主,并有少量黑釉茶碗等。装饰方法以刻花、划花和印花为主,于瓷器表面饰以莲瓣、牡丹、云水、蕉叶、缠枝花卉以及篾纹、菊瓣、葵纹、麦穗、卷草等纹饰,这些产品在日本、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地都有发现。南宋嘉定十六年,日本加藤四郎来到德化学习制瓷技术,回国后依法烧制陶瓷,并称其建造的窑炉为“德化窑”。到南宋时,瓷窑烧制技术又有新发展,烧制的白瓷,器型大、胎体薄、釉色滋润、白度高、透光性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瓷器的釉色有青灰釉、酱褐釉、黑釉等。宋末元初,德化瓷窑有了很大的改进,出现了一种介于龙窑和阶级窑之间,较易控制烧成火焰的“鸡笼窑”,开始改变宋初以来所使用的还原烧成技术而进入到采用氧化烧成的新技术阶段。1976年考古发掘的屈斗宫宋元窑炉遗址,窑基全长达57.1米,共有17间窑室,出土了800多件生产工具和6790多件完、残瓷器标本,这座窑炉的发现,特别是大量外销瓷器的出土, 对研究宋元时代德化窑的烧造规模、烧制工艺、窑炉发展和当时的社会经济和物质文化的发展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填补了过去德化龙窑的空白。

  (记忆中的辉煌 图/黄谷莹)

  明代,德化瓷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无论是器物造型、烧制技术、产品质量、生产品种、工艺水平、装饰艺术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水平都远在宋元之上。以何朝宗为代表的瓷塑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艺术”和“天下共宝之”的珍品。独树一帜的“象牙白”(建白瓷),釉色乳白,如脂似玉、色调素雅,被称为中国白瓷的代表,享有“中国白”和“国际瓷坛明珠”的美誉,特别是佛释道人物瓷塑,造型逼真、格调高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达到了德化窑古代工艺技术成就的高峰。在明代,德化窑炉也有新的创新,在全国首先出现了装烧容量大,既节省燃料、又易于控制烧成火焰的半倒焰式的阶级窑,这种技术于明中叶流传到日本等国家,对国际瓷窑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清代,德化釉下青花瓷器争奇斗艳,并取代建白瓷占据主要地位。青花的花式丰富,纹画内容取材很广,有历史故事、人物自然、生产活动、社会习俗、禽兽花果、山水景物和带有宗教色彩的纹饰,画面明静素雅,笔法朴实粗犷,构图简洁舒展,充满生活气息,显示了民窑色彩或幽静淡雅或浓郁艳丽的风格,开创了德化窑彩瓷的新纪元,它和清代新崛起的五彩瓷、日用器皿和陈设供器一样畅销国外。

  晚清以后,随着封建王朝的没落和外来列强的侵略,我国城乡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德化瓷业走向衰落,但是少数民间艺人如苏学金、许友义等在艰难岁月中,仍坚持制瓷事业、继承传统、锐意创新,其作品获得很高的评价。1915年,苏学金首创的瓷塑梅花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国际金奖,之后许友义创作的《木兰从军》、《关公》、《观音》等瓷雕作品,先后分别获得在英国、日本和南京举行的国际和全国博览会的金奖。1930年,许友义师徒为仙游龙纪寺精心雕制的《五百罗汉》瓷雕,形态各异、惟妙惟肖,亦为中国瓷坛首创的珍品。民国时期,德化瓷器也同样对世界瓷业产生重要影响,吸引了众多人士前来参观考察。1919年,日本人真井正美津到德化考察,并发表文章介绍德化瓷的优良产品和技术。后来,英国的唐纳利编著了《中国白——福建德化瓷》,美国的罗波特写了《中国白——精美的福建德化瓷》,新加坡的海蒂著作《中国白》,这些都是外国人对德化白瓷的研究之作。

  (千年流转 图/黄谷莹)

  新中国成立后,德化瓷业获得了新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瓷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2008年,全县有陶瓷企业 1100多家,从业人员8万多人,初步形成了传统瓷雕、西洋工艺瓷、日用瓷三大陶瓷产品体系,涌现出了一批著名陶瓷企业,如佳美集团、冠福集团、顺美集团等,也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陶瓷工艺大师,如德化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苏清河,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杨剑民、柯宏荣,还有福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许瑞峰、陈德卿等十几人,他们为德化陶瓷的进步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008全县陶瓷产值68.96亿元,占全县经济总量的62.3%。1993年,李鹏总理题词“德化名瓷 瓷国明珠”,高度评价了德化陶瓷在国内的地位和影响。1996年3月,德化县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发展研究部等单位命名为“中国陶瓷之乡”。改革开放以来,德化人民充分发挥山多、水足、矿富、瓷美四大优势,大力实施“大城关”发展战略,成功闯出一条山区经济发展路子,全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继1996年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命名为“中国陶瓷之乡”之后,2003年又获得“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中国瓷都&s226;德化”的美誉。2008年11月,在杭州市举行的“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特色区域”荣誉称号授牌仪式上,“中国瓷都&s226;德化”荣誉称号通过专家复评,德化再次被授予“中国瓷都”荣誉称号,这也是在这次“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特色区域”荣誉称号授牌仪式上惟一获此殊荣的县份。

分享
发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