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岁起,王菲翻唱邓丽君的歌初踏歌坛,来到香港后,她拜名师、改艺名,接受所有模式化的包装,直到王靖雯靠那首平淡的《容易受伤的女人》大红。 在做回王菲后的那本写真集《fayetoface》里,王菲才用第三人称对自己的过去给出一些明确的说法:“要恍惚地面对世界,笔直地面对自己。她应该正常地爱与不爱,千万别在乎名声,那让人深度虚伪的东西。在浮出水面之前,她和我们一样挣扎。” 是挣扎,就一定有痛苦,但幸运的是这些都没让王菲丧失成“家”之后对立业的渴望,她直率地剖析自己:“我并没有比别人更高尚,只是没有比别人更卑劣。” 与这句颇为深刻的话一样,在许多言辞中,王菲都表现出心灵上的聪慧,她说自己“不爱做偶像,因为做偶像很累,大多数人会觉得偶像就是榜样,而我只是个做事只凭感觉的人,我做不来榜样,我只想让自己舒服的同时又不伤害别人就可以了。” 然而与她对人生的达观相对应,现实生活中的王菲又常常是个傻大姐的形象:打麻将常常诈和,颁奖典礼上会忘词,谈恋爱谈到今天也依然摆脱不了“交友不慎”之嫌…… 聪明并糊涂着,糊涂并聪明着,她如“天外飞仙”让人无法准确把握其个性中真实的一面,于是大多数人只能用一个“酷”字来形容王菲。然而,细细研读王菲十多年来接受过的无数次媒体访问,却发现只言片语间似乎比她空灵、飘逸的歌声里能找到更多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