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戚继光与福清》序

  福清是福建“五福”(其余“四福”是福州、福安、福鼎、永福)之一,历居福州传统十邑的显要地位。福清人聪明、善良、勇敢,富有创造性,从闽都的历史、人文等诸多方面都可以找到福清人的身影。

  上世纪90年代,我接任福州市民间文学家协会(今改名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的职务。在物色市属各县市民间文化人才中,连江发现了女剪纸艺术家吴文娟;长乐浮出个卖花郎、民间文学家张端斌。福清呢 一位名叫林秋明的年轻人引起大家的注意。那时我们收到林秋明送来一本又一本的现代诗集,有点对不上号的感觉。大家觉得各县市当前更迫切需要的,是对民间文化抢救性的挖掘与整理。林秋明深知这一点。他不负众望,笔锋一转,几年时间,一部又一部反映福清历史人物和民间文化的著作陆续问世了:《福清俗语》、《闽都俗语童谣》、《开闽宰辅翁承赞》、《三朝名相叶向高》、《福清导游词》、《福清题刻》……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从事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者,多半靠的是“四亲”(亲目所睹、亲耳所闻、亲身经历,以至亲手做过)。林秋明是闽都乡学讲习所最年轻的一位讲师。因为年轻的缘故,他对福清的历史和民间文化当然不会有更多的“四亲”,但他的《福清光饼及光饼文化》讲座,就征服了所有的听众,也让讲师们进一步认识这位在民间文化研究领域颇有成就的“福清哥”。

  老福州市区人因“洪山桥光饼真好食”和“鼓楼前光饼——抢面”两句俗语,而认为“光饼”是福州市区的专利。福清只有“福清饼”,史无“光饼”之称。特别是2004年,福州举办“首届光饼节”,并进行“光饼”制作技艺评奖,参与和获奖的多是福州市区的“光饼”。经林秋明在颇有影响的闽都乡学讲习所上这么一讲,今天再读他的著作《戚继光与福清》,从“史海钩沉”到“光饼丛谈”,从“光饼”产生的历史背景到名称的形成来看,大家意识到——“福清饼”有理由称为“光饼”。

  福清乡土文化的底蕴深不可测,是闽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林秋明为家乡文化所作的努力已有目共睹。他曾在《福州晚报》发表文章说:“《闽都别记》的作者‘里人何求’是福清龙田人”、“咏春拳源自福清南少林”,这些观点引起了福州民间文化界许多人的兴趣。此外,福清还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挖掘和深究的乡土文化,就历史人物而言,五代时的女词人陈金凤就很值得研究一番。再就是福清的番薯米和番薯钱,数百年来曾为福州以至更多地方抗灾救命立过不朽的功劳。

  番薯是长乐人陈振龙于明万历年间从国外引进的,但加工成番薯米、番薯钱的无疑是福清人。后人曾在福州、福清两地建祠(亭)为念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但是,福清何时、何人、怎样加工成救命的干粮,至今尚未有人提及。研究这个课题有难度,首先是缺乏资料。但趁许多老一辈福清人还健在,困难总是会被克服的。我希望林秋明这一辈后生能挑起这付担子——这和研究“光饼”一样重要!

  2012年仲秋

  作者简介:福建省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著名民俗专家,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福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福州市民俗研究所顾问,已出版乡学文化专著13部180万字。

分享
发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