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湄公河行动》中彭于晏扮演的方新武到底有没有牺牲?

  看过电影的都知道,彭于晏扮演的方新武最后和敌方同归于尽了,可是在最后出现的坟墓以及高队和其他人的谈话中,并没有方新武的墓碑,难道说方新武以新的身份重新潜伏了?再看两位主演的微博互动,是不是暗示这部电影会有续集,方新武其实并没有死?

  问:《湄公河行动》中彭于晏扮演的方新武到底有没有牺牲?

  观点1:很简单的,对于卧底来说死就是重生!这个任务里面死了,下一个任务就会重新换一个新的身份!所以说方新武的确是死了,下一个任务换成另外一身打扮,叫另外一个名字!

  观点2:这应该是编剧故意留的一个后手,没有墓碑,既可以说他是卧底,不能有暴露身份的任何行为,包括死后也不行。也可以说他没死,继续潜伏或者未找到尸首难以界定。最后局长和高刚讨论方新武性格变化时也难以看出到底是基于方牺牲还是生存的前提。因此个人认为,这里应该是留的后手,为续集做准备。保不齐方新武重伤被当地毒贩救起将来转性变身大毒枭也不一定呢。

  观点3:中国的电影有一条普遍的真理:一个人,不管是正派还是反派,如果他内心是一个好人,但是做了违反法律的事(尤其是杀人这种事),那么他必死!而且还会以比较悲壮和有价值的方式死去。正如上面有回答所说,这种人活下来,后续剧情没法处理。活着?他的确做了违法的事,法不容情!不符合主流价值观。审判枪毙?又让人难以接受,毕竟他所做所为是正义的,大快人心的!所以,悲壮的死去,是他们最好的结局!

  观点4:首先正面回答一下题主的问题,死了。

  其次表达一下我对方新武这个角色的理解,这个人是完完全全的艺术产物。

  以下是正文。

  什么叫艺术的产物,就是它不能存在于现实的社会中,或者不能体面的光明正大地存在于现实中,它是人们的理想。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就是高于生活的部分。为什么方新武是艺术的产物,高队不是吗?高队不是,我来问一个问题,约束人类行为的方式有什么?有几种?两种,一种是法律,另一种,你认为我会说道德是吗?不,是正义。不是说法律就不正义,而是法律有太多地方无法满足正义。我们看美国的法律,没有死刑(我的常识中是这样,反正肯定死刑不常见就对了),可能一个人罪大恶极也无非在监狱里养老。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种天经地义有时候就是这么行不通。所以美国的影视作品出现了很多绕过政府的vigilantes(治安维护者),这些人伸张正义的方式基本上就是杀人,把坏人绳之以法。不得不说这是最为大快人心的一种方式。回到我们今天这个案子,方新武就是起到了电影里画龙点睛的这样一个作用。大家都知道为什么我们要活捉糯卡而不是直接击毙,因为我们需要他还13位中国公民的清白,需要他在全世界面前接受审判,所以他不能死,其他人都行就他不行,所以高队说,“糯卡要是死了你就一枪把我崩了得了。”但是对于影片中其他的反派,比如害死方女友的那个(叫啥我给忘了),大事不犯小事不断(相比下),没有意义拿到法庭上公开审判,还不如让有着私人恩怨的方新武一枪干掉以慰女友在天之灵更让观众买账。还有最后的泰国军方大boss,出于政治原因不可能去用法律去审判泰国军方,但是这个作恶多端的幕后黑手不除这个电影无法结束,在现实中可能出于外交方面不能做出实际行动,但是这是电影啊。夏洛说了,在我梦里我他妈还能让你欺负了?去死吧!**!高队就是电影中的法律,方新武就是电影中的正义。有他的存在,影片才能圆满的结束。

  那么为什么说方新武是死了呢?牵强客观一点地说就是他不死后面不太好处理他,让他回国吧,他会在痛苦中度过一生,而且故意击杀罪犯可能还会被调查调查(这就是法律);让他继续待在金三角吧,他暴露地太彻底了,而且惹了太多势力,他会在各大势力的追杀下度过一生。主观臆断地说,这是他最好的结局了,让他不再痛苦,早日轮回,而且他死在了湄公河(这个不确定是不是湄公河,反正无所谓啦就是河),他的灵魂会永驻河上,保佑着今后来往的中国商船们。

  观点5:这个问题导演林超贤有回答过。原话我不记得了,大意是说方新武之个角色最后有没有牺牲电影并没有给定论,观众可以按照自己的期望去理解,算开放式结局吧。所以电影里最终结尾处并没有方新武的墓碑,可是也没有给出方新武生还的镜头。

  我个人希望是没死吧。而且我觉得导演情感倾向也是没死。方新武在面对昔日仇人占篷时,虽然对方已经丧失继续犯罪能力,但他依然开枪将其暴头。这个行为于情有理,于法不容。当时不仅有高刚在场还有当地农场的原住民是目击证人。“10.5”案件结束结束后,方新武的行为如何定性处理将陷入情法两难境况。这是一部三观很正的主旋律电影,整体传达的都是积极正能量。如果电影直接交待方新武是否幸存,就得面临前述的两难问题,写死其实是最好的处理方案。

分享
发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