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探索发现20161015期《薄复礼的长征》第一集《陌路》 外国人眼中的红军部队

  患难与共,我们共勉负重。为那珍贵的互助,我洒下深情的泪珠。

  ——薄复礼

  1936年8月,英国传教士薄复礼撰述的《神灵之手》在伦敦出版。而此时,书中记述的那支队伍正在茫茫草地上艰难跋涉。

  十月的贵州东部山区,一如既往地绚烂而宁静。这天,当英国传教士薄复礼爬上一座山顶时,灌木丛中突然出现一群佩戴着红色标志的人与他不期而遇。

  惊愕惶恐之中,薄复礼被带到了山下的小城。小城的墙壁上皆是醒目的大标语:“打土豪、分田地”,“苏维埃是中国的希望”。

  薄复礼恍然大悟。他们,就是传说中的共产党!

  薄复礼

  西方传教士是那个时代的特殊群体。二十世纪初,西方势力纷纷染指中国,大批传教士进入中国。

  这位原籍瑞士、生活于英国曼彻斯特的二十二岁青年,怀着对基督的迷恋,和对新生活的向往,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出于对中国文化“克己复礼”思想的喜爱,他给自己起了一个优雅的中国名字“薄复礼”。

  以后十八个月的时间里,薄复礼就跟随这支部队转战于中国中西部的大地,攀高山、穿峡谷、涉激流,经历艰难险阻。

  意外收获

  1934年10月1日、2日,红军攻入地主武装盘踞的老黄平县城旧州。在一个天主教堂,红军找到了一份用法文绘制的贵州地图。焦虑之中,有人想到了被扣押的传教士。

  围着一张四方桌,就着一盏煤油马灯,薄复礼将地图上的法文地名念出来,有人翻译成中文。整整大半夜时间,一张军事行动地图完整清晰地呈现出来。

  在此后的艰难转战中,这张地图伴随着这支军团,成为行动的重要参考。

  对红军将领的回忆

  萧克是这支红军队伍的将领,对于这位年仅二十五岁的红军将领,薄复礼有着更多的好奇与敬畏。

  薄复礼说:“他(萧克)是一个热情奔放、生气勃勃的领导者,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闪闪发光,充满了信心和力量。”

  “他相当热情、开朗,是一个充满追求精神的共产党将军,正希望在贵州东部建立一个共产党政权。”

  他眼中的女红军

  吴德峰是这支部队的保卫局局长,他的妻子戚元德是红军队伍中极少的女战士之一,给薄复礼留下了不同的印象。

  薄复礼经常感慨,这些军队中的女人,就像吴法官的妻子一样,真是不为环境所动的高尚女性。她们穿着相同的服装,剪着相同的短发,言语中透露着有趣的女共产党人的锋芒。

  漫漫征程,薄复礼置身于红军队伍中,耳闻目睹着干部与战士的言行与风采,感受着他们的精神与力量。绝处逢生,重整行装,红军队伍继续着他们的征程。薄复礼渐渐开始真切地关心这群充满精神追求、不屈不挠的红军战士。

  他们,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今晚22:06

  CCTV-10《探索·发现》之

  《薄复礼的长征》

  第一集

  《陌路》

  敬请收看
分享
发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