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为什么西方女人嫁给老公后要改姓,而中国却没有这个习俗?

  问:为什么西方女人嫁给老公后要改姓,而中国却没有这个习俗?

  观点1:感谢辛亥,感谢新文化运动,感谢共产党先辈。

  我国并不是自古即女性拥有独立的地位的,甚至长达2千多年的,封建以及专制集权历史中,妇女地位低于同时代西方。

  在希腊中后期以来,西方女性地位逐渐下降。至希腊化时代,女性已经失去生产投票等权利。在议会代议,三权分立等近代化进程时,女性依然附属于男性。真正实现女性权利平等是在投票权的普及时代。

  不过,同时期由于宗教原因,西方女性高于古中国女性地位。1,西方原则上由于基督教是没有妻妾制度的(基督教之所以反对是来自犹太教,犹太人是重视母系对族群的传承的),而中国古代大部分时代是一妻多妾制度。西周时期有縢妾制度,随嫁女子会包含正妻的姐妹乃至侄女等。这一制度在后期演化为一妻多妾。至明朝,多数时期,此制度尚且只允许高官以及妻子不能生育等少数情况,清代,这一约束也被取消。2,女性在生产社会地位上显著不如西方,在宋代理学后,女性多裹脚。除武则天外,国家大致无女性正式执掌政治,这在西班牙英国等国家,女王是比较普遍的。(大陆国家德国除外)

  辛亥,新文化,乃至共产主义革命时期,将这部分当做旧思想严厉打击。甚至某种程度上,文革也是助力。由于几乎完全反对旧有文化,这些历史弊病全部被消除,完全以平等的两个个体对待。西方社会尤其英国是渐进式变更,这些历史包袱还在,尤其长时间英国是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时。

  最后说到女性改姓,在建国以前,往往对女性的称呼是,AB氏,A为夫姓,B为父姓,连名字都不出现。比如,你知道大乔小乔的名字么,知道孙权嫁给刘备的妹子名字么。

  观点2:中国怎么没有呢?就现在来说也存在,比较有名的如 范徐丽泰,当然只存在于港澳台地区,大陆应该是不存在了。

  冠夫姓其实中国古来一直有,而且是必须的,女子嫁人后,一般都称某氏,这个某就是夫姓,也有称某某氏,前一个某就是夫姓,后一个是本姓。

  “五四”以后,已经女权运动以后,冠夫姓被定位为歧视女性的一种做法,开始有许多新女性,抛弃这种叫法,使用本姓,只在某夫人时使用。

  建国以后,除了港澳台以及新加坡等地,基本不在冠夫姓。

  观点3:不仅仅是冠夫姓,外国女权到了中国一样变味。

  国外女权“你们男人能干的事,凭什么我们女人不能干,你这是歧视。”

  到了中国女权就变成“你们男人能干的事,凭什么让我们女人干,你这是歧视。”

  我并不是直男癌,我也同意并遵循了中国男人结婚要承担买房,买车的义务,也尊重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干涉对方的旅游,生活自由的空间。但我夫人可没遵循相夫教子,做饭洗衣的传统习惯。很多女权主义者在享受权利的时候,是不是忘了,这些权利说建立在某些妥协和义务上。

  观点4:中国的文化一直就不改姓的,很简单,国外重夫权,中国重父权,是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别带来的。中国人全世界最敬祖的民族,中国的姓只和血缘有关系,所以就算是皇帝的女人也不改姓,再说古代讲究点的同姓氏之间都不能结婚。中国起名都是姓后排辈在排一个单名。

  观点5:这个问题要分时间段,建国之后才女性跟夫姓这个习俗才逐渐取消的,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很多地方的民俗里都有女性嫁人名称之前要加夫姓的,而很多底层人家的女孩子是没有正式的名字的,如可以在很多文献上看到女性的称呼:王陈氏,刘张氏。之所以说逐渐取消是因为一部分比较落后的地区在交货值,还延续了这一传统。记得很清楚小时候村里面搞普选,选民名册都是张榜公布的,有些年纪大的妇女名字就是刘张氏,当时很好奇怎么会有这样的名字,还不理解是怎么回事,后来看的书多了就了然了。

  女性跟夫姓传统的废除一方面是户籍制度的不断完善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女权运动的一大胜利。

  观点6:中国古代是冠夫姓,但并不是改姓。因为中国古代妇女地位比西方妇女还要更低,西方妇女虽然结婚后要改姓,但最起码自己还是有名字的,而中国古代妇女更惨,连名字都没有。

  比如一个姓李的妇女嫁到王家,就只能叫王李氏,一个姓马的嫁给了姓齐的就只能叫齐马氏。唯一保留的一点好歹知道她是从哪家嫁过来的。如果按照西方的要求,结婚以后彻底不能保留娘家姓,那中国妇女就更惨了。本来就没有名字,再一嫁人,连姓也没了,嫁到李家就是李氏,嫁到王家就是王氏。一大家子妯娌婆媳全都是一个名字:某氏。这还怎么区分谁是谁?

分享
发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