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海底总动员2:寻找多莉》:续写经典 点亮温暖

《海底总动员2:寻找多莉》:续写经典 点亮温暖

(等待13年以后,我们又重新等待了一段温暖人心的蓝色传奇)

当我第一次看到《海底总动员2》的预告片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啊!终于等到续集了!”对于找到一个挣钱的套路后不用到吐不甘心的好莱坞来说,13年的间隔确实有点长了。《海底总动员1》当年在国内引起不小的轰动,可以说是红极一时,就连我老妈这么多年来还一直清楚地记着小丑鱼这个动画形象。如此轰动的效果,外加影片中留下的关于多莉短期失忆症的线索,注定了这部影片会有续集,只是大家没想到的是,这个续集人们一等就是13年。在这13年里面,什么《功夫熊猫》啦、《马达加斯加》啦、《卑鄙的我》啦等优秀的动画片都出了很多续作,而《马达加斯加》里的企鹅和《卑鄙的我》里面的小黄人都已经熬到了有了自己的大电影,真是白驹过隙、韶华易逝啊。所以可想而知的是,当《海底总动员2》的预告片出现在大家面前时,勾起的不仅仅是情怀,还有掏钱买票的冲动。

但实话实说,在一开始的激动过后,我对《海底总动员2》是抱有怀疑态度了。我比较反感那种仅仅“贩卖情怀”而实际内容却不给力的电影,我认为这样做完全是在戏弄观众。而且我比较担忧的是这部续集能不能拍出新意,因为你只要看过《海底总动员1》的话就不难猜出这部续作无非也是沿用“穿越海洋的旅途、寻找亲人的冒险”这样的套路。记得那会我看《泰囧》的时候,影片中设定的很多笑点在发生前我就能够猜到,这很大程度削弱了观影的感受。所以,可以说我是带着观望的态度去看这部片子的。

那结果呢?我想说我真的很佩服迪士尼的电影人们。虽然到目前为止我心中今年最好的动画片还是《疯狂动物城》(我认为也可以算作一个里程碑之作),但《海底总动员2:寻找多莉》在我明明知道套路的情况下还是给了足够的惊喜,足可以称得上一部优秀的作品和给力的续作。那下面我就和大家聊聊这部“续写经典、点亮温暖”的电影吧。

《海底总动员2:寻找多莉》:续写经典 点亮温暖

给家长们上堂课

在聊电影之前,我想聊聊另外一件事。最近一些媒体对“学而思”的报道引起了舆论的关注,我专门看了一系列相关的专题新闻,虽然按理说我应该对这种疯狂的现象已经习惯了,但看过新闻后我还是感到深深触动和震撼。其实,我上学的时候也不是没有补过课,但绝没有现在这样的低年龄、高强度、全家出动和疯狂超前。那些家长为了孩子今后能上个好初中、好高中,为了孩子能考个好大学,为了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上立足可谓是操碎了心,他们不敢有那怕一点闪失,因为在家长眼里今天那怕芝麻绿豆般大小的疏忽,似乎将来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所以,他们要把孩子置于自己百分之百的保护之下,不让他们出一点差错。

我说了这么半天,大家有没有觉得这些中国的家长很像影片中的一个角色啊?没错,马林就像是这类家长的化身。在《海底总动员1》中,马林为了他唯一的儿子尼莫可算是费尽心血,虽然马林对尼莫的爱确实很伟大,但马林同样不相信自己“身有残疾”(一边的鱼鳍小)的儿子能够独立面对外面的世界,于是他用不让自己的儿子离开珊瑚礁这种简单又有点粗暴的方式来保护他。到了第二部里,马林则把担忧转移到了多莉身上,他不相信多莉的坏记性,他简单地认为多莉只会搞砸事情而不相信她仅凭着自己零星的记忆就能够找到自己的父母。

我看《海底总动员1》时的年纪还小,认为这部影片无疑讲得就是亲情和成长,而马林为了自己的孩子踏上充满危险的冒险之旅,自然是一个典型的正面人物。可到了《海底总动员2》里,我却发现这部续集想要表达的内容其实不局限于此,而马林这个角色似乎在不知不觉站到了“反面角色”那一边。

如果马林是“反面”,那谁又是正面呢?多莉的父母,珍妮和查理是我最喜欢的角色。他们在面对自己有缺陷的孩子时,同样也有着担忧,他们在深夜里悄悄对话,担心自己的孩子无法独立生活。但在孩子面前,他们总是面带微笑并且充满耐心。他们不会因为多莉一次又一次忘记那些简单的事情就暴跳如雷,而是继续面带微笑去鼓励她。他们会想很多很多的办法去尽可能地让多莉记住一些东西,去尽可能掌握生存的技能。而当多莉能够记着沿着贝壳铺成的道路找回家时,他们也放心地让多莉去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珍妮和查理同马林一样也爱着自己的孩子,但他们同时也保存了对孩子的信心,同时也保持了对自己教育的信心。

《海底总动员2:寻找多莉》:续写经典 点亮温暖

(我们不能说马林对尼莫的爱不够伟大,但珍妮和查理选择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这一点对身为父母的他们来说,或许是一个更需要勇气的选择。)

电影最感人的一幕出现在多莉沿着贝壳道路找到了父母,那一刻,一条条呈放射状展开的贝壳路像是一朵烟花在我心里绽放,让我无比感动。多莉面对重逢的父母一个劲儿道歉,说自己有问题,总是记不住东西。可珍妮和查理告诉她她有多么棒,因为她用自己方式找到了回家的路。珍妮和查理选择留下等待多莉,这个选择可能比马林那样选择穿越海洋找自己的孩子更需要勇气也更加难能可贵,因为他们选择了相信自己的孩子。

回头想一想,那些被家长逼着去上补习班的孩子们,他们不像有短暂失忆症的多莉、一边鱼鳍很小的尼莫还有近视眼的命运一样在身体或心理上有残疾,他们可能仅仅是脑子有点慢或者在某一门学科上不是很擅长罢了。可我们的家长就是不相信让孩子顺其自然地成长下去他们是可以很好地独立生活、面对这个世界的。有些家长总想把自己的孩子打造成没有弱点的孩子,就仿佛他们只要有一门课成绩不行或者一次没考满分就意味着失败。多莉的记忆或许一辈子都不会好转,但她并不为此担心,因为她有她的生存之道,What would Dory do,她的方式可以帮助她很好地生存下去,那么是不是我们的孩子也能够用自己的方式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呢?或许,《海底总动员2》给我们所有的家长都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这个有深度的问题也让我打心眼儿里愿意给《海底总动员2》打个高分。

醒醒吧,愚蠢的人类

《海底总动员2》里面有个很有趣的设定,这部影片中并没有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坏人”或者“反面角色”,就像《海底总动员1》里面那个戴着牙齿的矫正器的小女孩一样,除了出场的时候吓了我一跳的大鱿鱼(我不太了解海洋生物,那应该是鱿鱼吧?)之外,影片里的角色看起来都是好人,特别是故事主要发生的地方,秉持“救援、治疗复健和释放”信条的海洋生物博物馆,这里的工作人员都是充满着爱心和专业知识的科学家,不是拿着刀叉对着各色海鲜垂涎欲滴的贪婪食客,看起来这故事里似乎没有什么戏剧冲突和矛盾。

可电影很巧妙地在不知不觉中把人类放在了“反面角色”的定位上。对很多人来说,儿童触摸区的桥段让很多人记忆深刻,导演在这里用了很巧妙的对比:当镜头切换到人类视角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在和海洋生物做着近距离“亲密接触”,而镜头一转回到多莉的视角时,水池里面的情况不亚于一部灾难片,海洋生物们都难逃“魔爪”,惨遭蹂躏。

《海底总动员2:寻找多莉》:续写经典 点亮温暖

(在我们眼中是可爱的孩子,可在海洋动物们严重就是带来灾难的恶魔。影片确实在很多地方都不着痕迹地讽刺所谓“人类视角”。)

这里导演调侃了人类的所谓的“上帝视角”,人类总感觉自己是万物灵长,是其他生物的主宰者,自以为身上肩负着巨大的责任,要给其他生物安排所谓合适的“命运”。但如果动物们真能想动画片里一样说话的话,他们可能会说“不”。

鲸鲨“命运”有着深度近视,所以人们认为她无法自如地活动,从而把她困在水池里。但当利鲸说出“海洋里面没有墙壁”的时候,“命运”和观众们才发现人类的一厢情愿才是最大的“墙壁”。

我非常喜欢这种叙事的角度,因为如果不跳出思维定式,我们很少能发现自己的思维是多么狭隘,也很少能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你可以说这种所谓的自我批判是一种做作的“圣母心”,但我却认为好莱坞的动画片出色的地方就在于在给我们展现出一个不一样的世界的同时还能给我们一种不一样的思维方式。这样看来,在看电影的时候做个“愚蠢的人类”也没什么不好的。

超棒的细节处理

有句我都听腻的老话,“细节决定成败”。任何伟大都要从细微之处构建起来的,而好莱坞的电影很多时候都能够在小细节上都能处理地很棒,下面我就谈几个我非常喜欢的小细节吧。

八爪鱼汉克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角色,但他最出彩的表演我感觉不在正片里,而在片尾中。我感觉在片尾那一个个场景里寻找隐藏起来的汉克的乐趣一点不比电影本身少。其实好莱坞动画片在片尾上一直很用心,什么《精灵旅社》《卑鄙的我》《疯狂原始人》,这些电影的片尾都做得十分用心和精巧。连片尾那几分钟都不马虎敷衍,想必电影本身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海底总动员2:寻找多莉》:续写经典 点亮温暖

(从这张海报或许我们就能看出,迪士尼或者说是好莱坞在处理细节时是多么的用心。)

在《海底总动员1》里,一只鲸鱼把马林和多莉吞到肚子里,然后送到了悉尼,在鲸鱼的肚子里,多莉还用鲸鱼语和鲸鱼进行交流,马林自然不相信多莉会什么鲸鱼语啦。相信那个时候很多人会以为这是一个纯属搞笑的细节,到了《海底总动员2》的时候我都差不多忘记了这个桥段了,但导演在影片很细心的解释了这点:多莉是小时候从她的管友“命运”那里学到的鲸鱼语。过了13年导演还记得要给观众一个答案,这样的细节处理不可不说是用心。

在我看来,可能《海底总动员》不会再有续集了,因为影片中似乎没留下什么明显的伏笔和线索,这个系列可能在2016年正式结束了。但不管会不会有续集,还是感谢这个优秀的系列影片,在跨越13年的时间里,给了我们一个梦幻的蓝色海洋传奇来点亮我们心中的温暖。

《海底总动员2:寻找多莉》:续写经典 点亮温暖

(时光荏苒,我不知道还不会有续集的出现,但衷心感谢这段蓝色的童话给我心里带来的那份温暖。)

作者:古板的华丽

分享
发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