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课,一位老爷爷托着老花镜,认真地看着乐谱。
活力四射的老太太们。 这位老太太是位摄影发烧友。 老年大学的学生们用起电脑也不含糊。 (记者 林鹏浩 实习生 薛玲玲/文 王东东/图) “我们先来看它的正确读音,u,u,usually! usually!”黑板上老师的粉笔写个不停,学生们模仿着老师的发音仔细跟读英文单词,这是一堂普通的英文课,但上课的老师和学生很特别——他们的平均年龄接近70岁。 陈老伯坐在教室前排,在选这门课前,他没有任何英语基础,尽管他的发音可能还不够规范,记忆力也大不如前,但学起英语来却颇有兴致。 这里是宁德市老年大学,除了开设英语课程外,学员们还可以选修语文、书法、国学、摄影、电脑、二胡、音乐、养生、保健等老年人实用的课程。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恋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美国作家塞缪尔·尤尔曼的《青春》一文,用来形容老年大学里的学员是如此贴切,在这里,他们用对生活的热情,对学习的热爱,挣脱了年龄的羁绊,重焕了“青春”。 67岁的英语老师张榕教过大学和初、高中英语,带了一届又一届的青年学生,退休后进入老年人大学执教,现在坐在台下的,有很多比她年纪还大的学生。她说,老年人大学的课堂,永远不毕业、永远不结业、永远不考试,学员们为了纯粹的学习乐趣而来,课堂氛围轻松愉悦。 >>> 两位爱好摄影的老人在互相切磋。 老人们在表演太极。 放学了,一对老伴互相搀扶着走出校门。 2003年前,林素琴还在市妇联工作。防止家暴、维护妇女权益、打击拐卖儿童、下乡教授蔬果的种植技术……退休前的林素琴忙里忙外,积极活跃在工作岗位上。她曾经也烦恼过退休后的日子,“按我这性子,日子闲下来不是憋得慌 ” 老年人大学解决了林素琴老人的烦恼。今年她已69岁,会拉二胡、会打桥牌、懂得上网、闲暇时还会摆弄相机,这些都是她在老年人大学学到的“特长”。近年来,最让林素琴自豪的事就是2009年的北京之行。2009年时值祖国60华诞,林素琴号召全家老小前往北京,只为目睹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壮观场景。没有专门的摄影设备,她带着简便的卡片机,凭着课上学到的摄影技术,拍了近200张照片。 “我在天安门广场足足泡了三四天。广场人挤人,为了找个好位置拍照,我就趴到地上往里头钻。各省彩车、花篮、红灯笼、56根‘民族团结柱’、夜景……我用相机记录了60周年国庆的盛况。”说起这段往事,林素琴发出了孩子般的笑声。 林朝润老人今年已88岁高龄,尽管腿脚已不够灵活、耳朵还有些背,但却有一颗乐活的心。9年前,他来到老年人大学学习,2009年因病住院后,中断了两年时间。住院期间,林老格外想念在老年人大学的生活,病愈后,在家人的一致支持下,林老又入学了。今年,林老选修了书法和中医保健两门课,但凡有课时,即便是雷雨大作,林老也绝不旷课。 林老还有一门特殊的爱好——刻印。林老从小学时就学会了刻印,后来在抗日逃亡、上山下乡等历史洪流中,林老再也没进过校园,也不得不放弃刻印的这门爱好。退休后,林老的一位朋友不经意间翻出了林老小时候刻的印章。“没想到几十年后,还能找到我孩童时期刻的印,这枚印让我重燃了刻印的兴趣。” 现在,林老累计已刻印了600多枚印章,内容包括中央精神、毛泽东诗词、唐诗宋词等,林老擅长篆体,有时也会以草书或楷书刻印。林老选修书法这门课的原因,便是出于对篆刻的热爱。 从1986年成立至今,老年人大学已有26年历史,现有学员1000余名。83岁黄加妙老人算得上是老年人大学的老学员了,黄老入学至今已有20个年头。黄老最爱唱歌,还参加了老年大学合唱团。“我歌唱得不好,但就是喜欢唱,一唱歌什么烦恼都没了,心情也舒畅。” 笑口常开,开心快乐每一天——这是黄加妙老人特意在手机屏幕上设置的一句话,这是他的座右铭,也是老年大学绝大多数学院秉承的人生态度。黄加妙说,“我要笑口常开,在这所永不毕业的大学里,一直开心地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