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为什么城市里有免费的公共自行车 但收费的共享单车却成功了?

城市里存在的公共自行车大多是政府的公益项目,本身其实就是不赚钱的,需要的是政府财政进行扶持,而且单车、停车桩、维护等成本其实并不小。而对用户来说,公共自行车也并不算是太方便,因为不仅需要找到服务点,而且还车的时候也同样需要找到服务点,这中间存在的麻烦着实不小。所以即使公共自行车经过了近10年的发展,但从便捷度和覆盖度上仍无法真正满足居民“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需求。

以摩拜单车、ofo为代表的共享单车为什么能火,其实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的随借随还,随停随放。而且在资本的推动下,共享单车极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公共自行车近10年也没办法完成的覆盖。举个简单例子,北京作为首都公共自行车不会超过1万辆,但共享单车才经过一年的发展,无论是摩拜还是ofo在北京投放的单车都已经超过了10万辆。

而从政策方面来看,随着城市拥堵、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政府、资本以及用户均对此类绿色环保出行模式有着无限好感,政府方面基本呈鼓励、支持的态度,而资本的青睐和用户的积极回应更使得共享单车成为了风口上的那只“鹰”。

大环境上来看,共享单车为什么比步行体验更好。其实背后的逻辑不难理解。大家首先必须得承认共享单车其实价格并不贵,缴纳一定的押金,以后随时可以用车,每次用车的成本不到1元钱。当你的出行距离在1~5公里范围时,共享单车能够极大的缩短出行所需的时间。这种体验肯定是比步行要好太多的。

具体来说,一线城市极高的流动性、人群密度以及城市功能分区,带来了巨大地通勤需求。发达的公共交通基本满足了用户大部分的出行需求,但地铁和公交不可能实现毛细血管级的覆盖,当用户的出行距离缩小到3公里以内时,用户等公交车的时间成本、挤地铁的不佳体验都会让用户不选择地铁或公交出行,这使得出行市场衍生出了巨大机会,而这也是滴滴和Uber当年得以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

「中国70%的出行需求会集中在3公里范围内」,滴滴此前披露的数据,2015年单均里程不足3.7公里,也在印证着这个观点。但这是一个滴滴远远无法满足的庞大市场需求。而在滴滴完成合并进行价格调整后,快车的价格已基本和出租车持平,移动出行的价格优势已悄然瓦解,这使得用户不得另寻新的3公里内出行方式。

原本无法被满足的3公里内出行需求,以及滴滴让出的市场竞争身位,这为共享单车提供了生存土壤。再加上在此之前,政府公共自行车已经完成了最初的用户习惯培育,当更具有便利性的无桩自行车出现在用户面前时,已不再需要太多的用户教育。这些势能共同作用下,无论是摩拜还是其最大的竞争对手ofo都迎来了市场高速扩张的阶段。

不过在共享单车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自然也是有问题的。共享单车确实解决了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但在资本的助推下,部分企业不考虑盈利情况大量投放车辆,将原来几个人用一辆车的概念,变成了一人选几辆车的现状。而与保有量急剧增长相对应的,是共享单车越来越突出的乱停乱放问题。

单车占领盲道、单车放在白线框以外、单车停在路口转弯位置……这些乱停乱放现象,越来越成为城市管理者的烦恼。但对这种新生事物,我想大家还是应该尽可能给予更多宽容吧。

分享
发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