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宋江与晁盖的角逐中,宋江得以胜出的优势是?

宋江与晁盖的角逐中,宋江得以胜出的优势是?

话说梁山众好汉与江州众好汉们,劫了法场,救了宋江。

宋江:“哥哥,莫不是梦中相会?”

晁盖:“恩兄不肯在山,致有今日之苦。”

宋江叫晁盖“哥哥”;晁盖称宋江“恩兄”。…兄弟情深。

成功脱险后,众好汉都来草堂上与宋江贺喜,宋江突然对着众兄弟跪了下去。众头领也慌忙跪下道:“哥哥有甚事,但说不妨。”

宋江便道:“……今日如此犯下大罪,闹了两座州城,必然申奏去了。今日不由宋江不上梁山泊,投托哥哥去。未知众位意下若何?如是相从者,只今收拾便行。如不愿去的,一听尊命。……”

原来,宋江是在跪着求大家一起上梁山,投晁盖哥哥。

众人议论:如今杀了许多官军,闹了两处州郡,朝廷必然起军马来擒获。今若不随哥哥去,却投那里去?

没地方去了,本来就是准备上梁山的。所以,宋江根本就没有必要跪着求大家上梁山。那宋江为什么还要煞有介事的多此一举呢?

其背后真实的用意就是:愿去的,就是相从我宋江去梁山的,都是跟着我去的!不是跟着他晁盖去的!(兄弟们,请站好队。)

否则的话,缺少了这个环节,那便是这样一种稀里糊涂的结局:是晁盖把宋江救上了梁山;是晁盖把众好汉带上了梁山。都是晁盖的大恩大德了。

于是,众好汉都表态“随哥哥去”(宋江哥哥)。宋江大喜,谢了众人。

至此,宋江系的好汉有:清风山一伙、清风寨一伙、江州一伙、江州水上一伙,等等,一路上还又收了不少小弟。总之,在人数上要远远多于晁盖系的好汉了。

宋江与晁盖的角逐中,宋江得以胜出的优势是?

宋江带着大队人马上山,不是来投奔晁盖乞求收留的,而是带着雄厚的资本来入股的。所以宋江的腰板硬了。他骑在马上,与晁盖并行,后面跟着花荣、戴宗、李逵。宋江面露得意之色,对晁盖说道:

“小弟来江湖上走了这几遭,虽是受了些惊恐,却也结识得这许多好汉。今日同哥哥上山去,这回只得死心蹋地,与哥哥同死同生。”

这回,死心蹋地与哥哥同死同生,是因为我手下有了这许多好汉。上回,为什么死活不肯同哥哥上山?只因当时我的实力还不够。

一路上,晁盖一句话也没说,他一直在默默地听宋江说话。就这样到了山寨聚义厅上,焚起一炉好香。“晁盖便请宋江为山寨之主,坐第一把交椅。”

晁盖是主,宋江是客。什么理由都没有,他就直接叫宋江做老大。这什么意思?!

晁盖已经受够了。今天的局面,他又何尝不是王伦的角色!新来的人,又何尝不想雀占鸠巢。他要反击!此时故意试探说让位,宋江肯定要推辞,我主动让了,你又推辞了,那我还是老大!我叫你当老大!

宋江哪里肯,便道:“哥哥差矣!感蒙众位不避刀斧,救拔宋江性命。哥哥原是山寨之主,如何却让不才坐?若要坚执如此相让,宋江情愿就死。”

宋江岂不知道晁盖是在有意试探难堪自己,当然不能接。哥哥,你原本就是山寨之主,为什么要让给“不才”我坐呢?你说个理由出来听听。如果你还坚持要让,我情愿去死。

放心,宋江死不了。

晁盖道:“贤弟如何这般说!当初若不是贤弟担那血海般干己,救得我等七人性命上山,如何有今日之众!你正是山寨之恩主。你不坐,谁坐?”

晁盖以这个理由让位,说明晁盖并非真心谦让。

因为你救过我,你有恩,所以才让你。晁盖完全不提宋江有当老大的才干、优点、资质。不是因为你有才,而是有恩,才让的。

这样说的意思就是:你宋江其实不能当老大。因为你救过我,我也救过你呀!你对我有恩,我对你也有恩呀!一样的,抵了。

宋江道:“仁兄,论年齿,兄长也大十岁。宋江若坐了,岂不自羞。”

宋江以这个理由推脱,也同样说明了宋江并非真心推辞。

宋江与晁盖的角逐中,宋江得以胜出的优势是?

因为宋江也完全不提晁盖对梁山的首创贡献,领导才能。不是因为你先来,你有才,你有恩,而仅仅只是因为你的年纪大些。你不过是按年龄排的老大。

宋江的意思是:仁兄,你除了大我十岁,你简直一无是处。

两个太极高手就这样“仁兄、贤弟”的再三推让,一团和气的比试内功。最后,晁盖坐了第一位。宋江坐了第二位。吴学究坐了第三位。公孙胜坐了第四位。

注意:宋江只不坐第一,但第二的位置,并没做任何谦让,就大咧咧的直接坐上去了。

其他的好汉们怎样排座次呢?

宋江道:“休分功劳高下,梁山泊一行旧头领,去左边主位上坐。新到头领,去右边客位上坐。待日后出力多寡,那时另行定夺。”众人齐道:“哥哥言之极当。”

今天暂时不排座次,排名不分先后,等以后再排。大家都没意见,大吹大擂,吃庆喜筵席。但是,晁盖一看,心里又很不是个滋味了。

因为宋江叫旧头领(晁盖原来手下的人)坐左边;叫新头领(宋江新带上山的人)坐右边。这样两派一分开,晁系的人,宋系的人,一目了然,泾渭分明。(兄弟们,请站好队。)

左边是:林冲、刘唐、三小阮、杜迁、宋万、朱贵、白胜,9人。

右边是:花荣、秦明、黄信、戴宗、李逵、李俊、穆弘、张横、张顺、燕顺、吕方、郭盛、萧让、王矮虎、薛永、金大坚、穆春、李立、欧鹏、蒋敬、童威、童猛、马麟、石勇、侯健、郑天寿、陶宗旺,27人。

你看,晁系的才9个,宋系的27个,整整三倍!宋江他还不牛呀。

筵席上,宋江突然与众人说道:

“叵耐黄文炳那厮,事又不干他己,却在知府面前胡言乱道,解说道:‘耗国因家木’,耗散国家钱粮的人,必是家头着个木字,不是个宋字?‘刀兵点水工’,兴动刀兵之人,必是三点水着个工字,不是个江字?这个正应宋江身上。那后两句道:‘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合主宋江造反在山东。以此拿了小可。……”

这一翻话,原本是黄文炳用来陷害他的。现在,却变成宋江吹嘘炫耀的资本了。当着所有英雄好汉的面,向大家宣布:虽然我推辞了不做老大,但实际上,我才是真正的老大!

因为我的出现,是有天象的,——这乃是上天的安排!连黄文炳都说是我。

宋江上梁山后的第一战,就是三打祝家庄。

祝家庄以前并没有和梁山结怨,而梁山也从没把攻打祝家庄列入日程。可以说是井水不犯河水。

有一天,石秀、杨雄、时迁这三个人,相约一同去投奔梁山入伙。他们在经过祝家庄的时候,把酒店的一个报晓公鸡偷吃了。

报晓的公鸡是很贵的,相当于现在的钟表。石秀的态度十分恶劣:“老爷不赔你,便怎地?”然后亮出梁山好汉的名号(此时他们还不是),打了店小二,点一把火烧了鸟店!拽开脚步,望大路便走。

这样一来,在石秀等人的冒充之下,梁山和祝家庄就结仇了。

宋江与晁盖的角逐中,宋江得以胜出的优势是?

石秀、杨雄来到梁山,又说祝家庄十分无礼,要来捉山寨里的好汉。但酒后失言,被晁盖听出了端倪,原来是他们以梁山的名义偷人家鸡吃,还想要梁山帮他们出头。于是:

不说万事皆休,才然说罢,晁盖大怒,喝叫:“孩儿们,将这两个与我斩讫报来!”

晁盖是梁山的老大,现在,有人竟敢假冒梁山好汉,偷鸡摸狗,放火烧店,嫁祸于梁山,这还了得!如果晁盖把这两个人杀了,也是很正常、很常规的一种处理方式。并且还有三个好处:

1. 可以树立自己老大的威信;

2. 可以约束手下众兄弟们的行为;

3. 可以有效化解梁山与祝家庄的误会。

晁盖的处理方式本来并没错。因为这是“山寨号令”,也就是梁山的“制度”。“如今新近又立了铁面孔目裴宣做军政司,赏功罚罪,已有定例。”

但是老二宋江却有不同意见,他跳出来反对:“哥哥息怒!两个壮士不远千里而来,同心协助,如何却要斩他?”无论晁盖怎样处理,宋江都很容易找一个充足的理由出来,和他唱反调!

哥哥,你说的根本就不对嘛!你要这样,我就那样;你若那样,我便这样。反正,…都是你的不对嘛!你看看我的意见:

“不然!……非是我等要去寻他,那厮倒来吹毛求疵。因而正好乘势去拿那厮。若打得此庄,倒有三五年粮食。非是我们生事害他,其实那厮无礼。哥哥权且息怒,小可不才,亲领一支军马,启请几位贤弟们下山,去打祝家庄。若不洗荡得那个村坊,誓不还山。一是与山寨报仇,不折了锐气。二乃免此小辈,被他耻辱。三则得许多粮食,以供山寨之用。”

宋江说的,也有三个好处:

1. 同样也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与晁盖争锋;

2. 可以拉拢更多的弟兄们,都跟着自己跑;

3. 灭了祝家庄,可以壮大梁山,丰厚利润,使大家都能受益。

很容易想的到,要是晁盖先说帮石秀他们去扫平祝家庄,那宋江仍会唱反调,般出“制度”来压晁盖:哥哥,不然!这厮两个把梁山泊好汉的名目,去偷鸡吃,连累我等…..

任何组织、团体,都是痛恨他人假冒自己的,尤其痛恨假冒自己去干坏事,还和别人结仇!冒充梁山好汉的后果,是相当地严重滴!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后文找到佐证。

第67回写了一条好汉,名叫韩伯龙,原在江湖上打家劫舍,做了半世强人。遇见李逵时,韩伯龙说:“我对你说时,惊得你尿流屁滚!老爷是梁山泊好汉韩伯龙的便是!”

李逵道:“我山寨里哪里认得这个鸟人!”望面门上只一斧,胳地砍着,可怜韩伯龙不曾上得梁山,死在李逵之手!

韩伯龙上梁山,是有元老级朱贵的介绍信的,尚且如此,又何况冒名充数的?!

石秀他们冒充梁山好汉,偷人家鸡吃,烧人家房子,已经错了,宋江还再帮他们去打人家,就是错上加错了!

祝家庄,不是好人不是坏人,不是官府不是强盗,就一普通老百姓家族山庄。梁山没有任何理由去打他,也不符合江湖道义。宋江不顾理曲,反正要打他!祝家庄的钱粮实在太多了啊。这行不行得通呢?

行得通。因为谁的拳头硬,谁就是真理。

你看:

吴学究带头表态:“兄长之言最好。”(倒向宋江)。晁盖无语。

戴宗紧跟着道:“宁乃斩了小弟,不可绝了贤路。”晁盖无语。

众头领也都跟着起哄,力劝晁盖。晁盖无语。

宋江与晁盖的角逐中,宋江得以胜出的优势是?

攻打祝家庄,通过了。

接着,宋江开始调兵谴将。

派出攻打祝家庄的人,分为两拨。第一拨:宋江、花荣、李俊、穆弘、李逵、杨雄、石秀、黄信、欧鹏、杨林。第二拨:林冲、秦明、戴宗、张横、张顺、马麟、邓飞、王矮虎、白胜。

这里面有什么玄机呢?

除了林冲、白胜这两人外,全部都是宋江的嫡系!

晁盖的嫡系(七人)中,都不安排他们去打仗,仅仅只有一个分量最轻的白胜!宋江要瓦解、分化、孤立晁盖的“七星”,首先从他们最薄弱的白胜开始。

而林冲并非晁盖“七星聚义”时的嫡系,所以是一个值得拉拢的对象。

这时,我们不妨再回过头来看看宋江曾经说过的话,关于好汉们怎样排座次:“休分功劳高下……待日后出力多寡,那时另行定夺。”

要排名在前,就要有功劳;

要想有功劳,就要去打仗。

宋江把他的人都安排去打仗立功。而晁盖的人则不予安排,就不能去打仗,当然就立不了功了。从而分化、打压、架空晁盖。

晁盖有没有意见呢?当然有。但有也每办法,因为宋江理直气壮地说了:“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

“休分功劳高下,待日后出力多寡,那时另行定夺。”这是宋江说的话。兄弟们的排名,要看日后的出力状况而定。谁的功劳大,谁当然就可以排名居前。

到了要立功的时候:

晁盖欲打祝家庄,则宋江劝:哥哥山寨之主,不可轻动也。

晁盖欲打高唐州,则宋江又劝:哥哥山寨之主,不可轻动也。

晁盖欲打青州,则宋江又劝:哥哥山寨之主,不可轻动。

晁盖欲打华州,则宋江又劝:哥哥山寨之主,不可轻动也。

晁盖欲打曾头市,则宋江又劝: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

如此一来,只要是有立功的机会,就老是宋江带着他的兄弟们在立功,并且又收编许多新的小弟,而晁盖和他的兄弟们就永远也没有立功的机会了。

宋江壮大越来越牛,晁盖不能坐以待毙!

晁盖要反击了,看了宋江就烦,所以他格外强调了这么一句话:“不是我要夺你的功劳!……”

又听到宋江劝他。“晁盖忿怒,便点起五千人马,请启二十个头领相助下山。”

“忿怒”。晁盖忿怒了。多么准确的词汇。

“请启二十个头领相助”。晁盖已经成了花瓶摆设,威望全无,下山还要请人。哪像宋江,一提到下山,众兄弟们齐声吆喝:“愿随哥哥前往!”

所以,晁盖忿怒了,晁盖要反击了。这次我一定要去,兄弟,不是我要夺你的功劳。

就是这一次,也就只这一次,晁盖一下山就把命丢了,死了。

你说巧不巧?

晁盖每一次要求下山,都没让他去,偏偏这次一下山就死了。这也太蹊跷了吧。这究竟是个意外呢?还是必然呢?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宋江与晁盖的角逐中,宋江得以胜出的优势是?

一、起因之谜:

梁山与曾头市本无冲突,起因只为一匹马。

有个叫“金毛犬”段景住的人,只闻得宋江大名,要宋江收他做个小弟。他偷了一匹好马,特来献给宋江,作为进身之礼。在半路上,马被曾头市的史文恭夺去了。

宋江见了这段景住,顿时“心中暗喜”。他在喜什么呢?

接着,宋江叫戴宗去曾头市看马。戴宗一回来,事态就变地格外严重了。

戴宗说:“他与我们势不两立,定要捉尽俺山寨中头领,做个对头。…更有几句言语唱道:‘扫荡梁山清水泊,剿除晁盖上东京。生擒及时雨,活捉智多星。曾家生五虎,天下尽闻名’。”

江湖上只闻宋江大名,晁盖其实无名。再者,段景住对史文恭说过,马是给宋江的(并非给晁盖)。而曾头市却偏偏只要“剿除”晁盖一个人!

这一切都是出自宋江的心腹戴宗之口。他回来后就是这样说的。

那么,戴宗是不是故意夸大其词,激怒晁盖呢?有这种可能。因为曾头市并不知有晁盖,也没人认识晁盖。

总之,晁盖就是在听了戴宗的这几句话后,才大怒道:“这**怎敢如此无礼!”执意要下山。

二、征兆之谜:

晁盖下山,宋江相送。

“饮酒之间,忽起一阵狂风,正把晁盖新制的认军旗,半腰吹折。众人见了,尽皆失色。”

在许多古代小说中,都把出征前折了军旗视为“凶兆”!

旗杆子竖那里,一阵风突然吹来,把旗杆吹倒、把旗帜吹掉,这些都是有可能的。但是,如果说一阵风刮来,就把一根旗杆子从半中腰里刮断了,有这种可能吗?

偏偏,这种不符合物理学逻辑的怪事就发生了。一阵风吹来时,就硬是把一根直挺挺的旗杆子从半腰里吹断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事发生呢?与晁盖之死真的有必然联系么?

三、中箭之谜:

晁盖带着人马与曾头市交锋后,曾家一连三日闭门不战。

到第四日,忽有两个和尚,到晁盖寨里来投拜,带晁盖晚上去劫寨。

晁盖将人马分一半,点了十个头领同去,分别是:刘唐、阮小二、呼延灼、阮小五、欧鹏、阮小七、燕顺、杜迁、宋万、白胜。加上晁盖本人,共计十一名头领。

大家都跟着两个和尚前进,黑夜疾走,行不到五里多路,黑影处不见了两个僧人。

军士慌起来,大家便又急回旧路走。不到百十步,只见四下里金鼓齐鸣,喊声振地,一望都是火把。晁盖众将引军夺路而走。才转得两个湾,撞出一彪军马,当头乱箭射将来。

不期一箭,正中晁盖脸上,倒撞下马来。急拔得箭出,看那箭时,上有“史文恭”字。

中了埋伏不奇怪。但奇怪的是,史文恭既然想要偷袭晁盖,又何必要在箭上刻“史文恭”的名字?既然是用“乱箭”射,又何必要在箭上涂毒呢?

并且,在场的一共是十一名头领,乱箭齐发射过来时,其他的十个人都屁事没有,恰恰就只一箭射中了晁盖一个人!你说巧不巧?

晁盖究竟是中了敌人的埋伏,还是被自己人暗算了呢?

晁盖在攻打曾头市的时候,不期中了一支毒箭,拔出来看那箭时,上有“史文恭”字。当日众头领闷闷不已,也无恋战之心,人人都有还山之意。就把晁盖抬回了梁山。

虽然射中晁盖的箭上,刻有“史文恭”的名字,但却未必就是史文恭放的箭。原因有三:

1. 晁盖偷袭的是北寨,北寨是由曾涂与副教师苏定把守的。而史文恭把守的是总寨。按说史文恭此时不应该出现在北寨。

2.“急回旧路走,不到百十步,只见四下里金鼓齐鸣。”晁盖并未到达目的地,是在回去的路上中的埋伏。史文恭作为统帅,更没理由在敌后冒险当射手。况书中从未提到过史文恭善于射箭的描述。

3. 交战之初,曾家说道:“我曾家府里,杀你死的不算好汉。我一个个直要捉你活的,载装陷车里,解上东京。”声称是要捉活的。

晁盖中毒后,已经不能说话了,但到最后,还是挣扎着说了这样一句话:“贤弟保重。若哪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

宋江与晁盖的角逐中,宋江得以胜出的优势是?

这是晁盖最后的遗嘱,颇令人深思。

老大死了,老二接班,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晁盖偏偏要说“哪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什么意思呢?

因为山寨中能捉住史文恭的人不少,偏偏只有宋江的功夫最差,力气只娘们大小,所以最没有可能捉住史文恭的人,就是宋江。

这就等于直接否定了让宋江接班继任,一下子推翻了晁盖以前所有的推让之举。究竟是什么让晁盖做出了这么大的转变呢?晁盖是不是在临死之前发现了什么呢?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宋江的表现:

宋江见晁盖死了,哭得发昏。众头领都请宋江为山寨之主。

宋江道:“却乃不可忘了晁天王遗言。临死时嘱道:‘如有人捉得史文恭者,便立为梁山泊主。’此话众头领皆知,亦不可忘了。又不曾报得仇,雪得恨,如何便居得此位?”

这一番话,表面上看起来,是宋江在假意推辞,不肯当山寨之主。

而实际上,宋江是在有意偷换概念,故意混淆兄弟们的视听。

宋江说,晁天王死的时候交代了:如有人捉得“史文恭”者,便立为梁山泊主。此话众头领皆知,亦不可忘了。

尤其强调:众头领皆知,亦不可忘了。要求大家牢牢记住。

你看,晁盖是这样说的吗?晁盖说的是“射死我的”,他有说是史文恭射的他吗?根本就没有!

但宋江不止一遍的向众兄弟门反复灌输强调这一概念,有意给大家造成了这样一种错觉:是史文恭射死了晁盖。

宋江聚众商议,要与晁盖报仇。

军师吴用谏道:“哥哥,庶民居丧,尚且不可轻动。哥哥与师,且待百日之后,方可举兵,未为迟矣。”

不与晁盖报仇的原因是“居丧”期间,不可用兵。这完全是屁话,因为他们照样还是在用兵打北京城、打大名府,打了好几仗,就是不打曾头市报仇。为什么?因为没仇。

后来,一直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宋江才兴兵去打曾头市。

为什么打曾头市呢?是为晁盖报仇吗?并不是。

是因为段景住又买了二百余匹好马,被郁保四劫夺,又解送曾头市去了。宋江听了,大怒道:“前者夺我马匹,今又如此无礼!晁天王的冤仇,未曾报得,旦夕不乐。若不去报此仇,惹人耻笑。”

先抢我的马,今又抢我的马(属大额资产),这是主因。而晁盖的仇,只是勉强排在最后的次因(借口)而已。

所以,宋江要打曾头市,其目的是要“夺马”。

大家在看《水浒》的时候,总会一相情愿的想象:梁山二打曾头市,是去为晁盖报仇。

可是,当双方交战的时候,曾家从未宣传过前次击毙敌方首领的辉煌战绩;而梁山方面,宋江也从未公开提出过曾家有杀晁盖之仇。宋江只说要马,不说有仇,这难道不是很奇怪吗?

交战之后,曾家不愿再打了。曾长官写信过来讲和:

“曾头市主曾弄,顿首再拜宋公明统军头领麾下:日昨小男倚仗一时之勇,误有冒犯虎威。向日天王率众到来,理合就当归附。奈何无端部卒,施放冷箭。更兼夺马之罪,虽百口何辞。原之实非本意。今顽犬已亡,遣使讲和。如蒙罢战休兵,将原夺马匹尽数纳还,更赍金帛犒劳三军。此非虚情,免致两伤。谨此奉书,伏乞照察。”

宋江看了,回信写道:

“梁山泊主将宋江,手书回覆曾头市主曾弄帐前:国以信而治天下,将以勇而镇外邦。人无礼而何为?财非义而不取。梁山泊与曾头市,自来无仇,各守边界。奈缘尔将行一时之恶,惹数载之冤。若要讲和,便须发还二次原夺马疋,并要夺马凶徒郁保四,犒劳军士金帛。忠诚既笃,礼数休轻。如或更变,别有定夺。草草具陈,情照不宣。”

曾家似乎并不知道晁盖死了。提出讲和的条件只是:归还马匹;犒劳三军。

而宋江也承认说,“梁山泊与曾头市,自来无仇。”似乎晁盖死了,和他们根本就没什么关系。答应讲和的条件是:归还马匹;交出夺马的郁保四;犒劳军士。

比曾家提出的条件,只增加了一条,交出夺马贼郁保四。偏偏没有要求交出射死晁盖的凶手史文恭!你说离谱不离谱?!

这就怪了,曾头市没认为晁盖是他们杀的,宋江也认为晁盖不是他们杀的,与曾头市,自来无仇。那么,晁盖究竟死于谁手?

晁盖出征的时候,一阵风吹过,就把旗杆子从半中腰吹断了,真不可思议!接着就是,“众人见了,尽皆失色。——此乃不祥之兆。”

晁盖中了箭后,大家又七嘴八舌的都说:“今番晁天王哥哥下山来,不想遭这一场,正应了风折认旗之兆。”

这就是要叫大家都相信:晁盖的死,乃是天意。

偏偏金圣叹不相信。

金圣叹说,通篇都是用的深文曲笔,以深明宋江弑杀了晁盖。理由是什么呢?金老先生解释道:今我不能知其事之如何,然而“观其书法,推其情状”,便可以知道是宋江弑晁盖。

也就是说,他是根据作者的写法,推理出来的。他从十个方面进行了逻辑推理,基本上还是比较合其情状的,这里我就不再一一复述了。

宋江弑晁盖,说得通。用最客观、最准确的说法就是“晁盖死于权利路线之争。”晁盖路线与宋江路线相悖,于梁山无所发展,于兄弟们无所利润。所以晁盖的失败,是注定的事,是迟早的事。

这个结论,相信多数人能够接受,应该争议不大。

但有一点,如果真是宋江弑晁盖,那么由谁去执行的这个绝密计划呢?所以,又有许多人接着金老先生的推理,继续往下推理——是宋江的心腹花荣射死了晁盖!帮宋江哥哥清除绊脚石。

可是,并不能因为花荣的箭术高超,就可以认定是他干的。因为你从书中绝对找不到半点花荣在场的证据,哪怕是勉强找一个捕风捉影、牵强附会的证据出来也好,找得到吗?根本就没有!

再说,以花荣的神射,用得着下毒吗?

这么说来,梁山方面的花荣,和曾头市的史文恭,其实都是应该排除的对象。那么,凶手究竟是谁呢?

下面,我们不妨也来个“观其书法,推其情状”,结合上下文的意思来推理推理。

(不好意思,我又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曾头市方面的信件中承认“奈何无端部卒,施放冷箭。”说明与晁盖中箭还是有关系的。史文恭是统帅,也不在场,放箭的是一些“无端部卒”。

在战场上放乱箭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并不是专门只针对某一个人的,晁盖带着队伍,走在前面,不期中了一箭,也很正常。

“都回到帐中。众头领且来看晁盖时,那枝箭正射在面颊上。急拔得箭,出血晕倒了。”这段描述,箭是射在脸上,应该不是致命部位。晁盖先还是清醒的,拔箭出血后才晕倒的。

紧接着:“林冲叫取金枪药敷贴上。原来却是一枝药箭。晁盖中了箭毒,已自言语不得。”注意看,是在林冲敷了药以后,才发现晁盖中了毒的。

那么,试问林冲怎么就知道他中了毒呢?从夜里中箭,到天明回寨,没发现他中毒;从回寨后到拔箭时,没发现他中毒;从拔箭后晕倒了,没发现他中毒。偏偏一敷药,就发现中毒了。这还不可疑吗?

因此,在下斗胆推测:是林冲就此敷药机会,毒杀了晁盖!

看官先莫要惊讶。推测林冲,总要比推测花荣恰当的多。因为只有林冲弑晁盖,才可以在水浒故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先说“承上”。

梁山好汉中,也只有林冲有敢杀老大的冲动!

“这梁山泊便是你的?不杀了,要你何用?你也无大量之才,也做不得山寨之主!”这是林冲的经典语录。用在第一代领导人王伦身上恰当,用在第二代领导人晁盖身上同样也恰当!

晁盖推辞时,林冲把晁盖推在交椅上,叫道:“请勿推却,若有不从者,将以王伦为例!”你看,作者早在晁盖登基之时就埋下了伏笔:林冲居然说过要把晁盖以王伦为例的话!

林冲杀老大,为梁山前途考虑。因为王伦与晁盖比,无大量之才,做不得山寨之主;而晁盖与宋江比,同样也是无大量之才,做不得山寨之主!

宋江路线要明显优于晁盖路线。不需要吴用一个眼色,他也会自愿去干。把不成器的老大做掉,推有实力的人当老大,这才符合林冲。

你看,晁盖一死,“林冲与公孙胜、吴用并众头领,商议立宋公明为梁山泊主。”是林冲带头。“次日清晨,林冲为首,与众等请出宋公明在聚义厅上坐定。”还是林冲带头。

林冲一惯不出头,恰恰每逢换届时,出头最积极。

再说“启下”。

晁盖死后,宋江为什么要把卢俊义赚上山?还要让卢俊义当老大(老二)呢?

宋江与晁盖的角逐中,宋江得以胜出的优势是?

以卢俊义的名望,根本就不能顺利实现招安;以卢俊义的领导才能,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以卢俊义的智商,人家害他他还感恩。究竟凭什么要赚他来当头领?缺了他,宋江还不是一样能领导梁山。

所以,绝大多数读者都会纳闷,为什么要选择卢俊义?

个人见解是:用他来遏制林冲。(宋江直系中没有强于林冲的人),按书中描述,卢俊义的武艺,在林冲之上。

卢俊义头脑简单,容易控制,武艺超群,与林冲同为周侗弟子,用他来对付这个喜欢杀老大的林冲最合适。

这也就是为什么晁盖一死,宋江就急急要把卢俊义弄上山的原因了。

分享
发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