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网1月24日讯(海都记者 朱敏敏/文 黄启鹏/图)他用极其普通的“好人”两个字,掩盖了十几年的秘密。 从2002年起,有一个叫做“何好人”的人,在福清、云南等地助贫、助学、助残,捐款约200万元,帮助了很多人。一次偶然中,人们才知道他是在云南务工打拼的“福清哥”何坤华。 15年如一日,做好事不留名,他用自己的一腔善意,暖流般温暖我们的心田。
何坤华默默资助同村的何依姆三年 化名帮同村依姆 3年后方知他是谁 昨日,福清江镜镇酒店村,“何好人”夫妇提着大鱼、牛奶等年货,赶往附近一处平房。平房前,66岁的何依姆正在撬海蛎。依姆的孙子溺亡,儿媳不辞而别,她与瘫痪的儿子相依为命,靠每天撬海蛎赚20多元养家。 3年前,“何好人”通过当地薛建波的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得知村里这名何依姆生活窘困,便开始资助她,从未中断。 可常资助她的“何好人”叫什么,长什么模样,何依姆一直不知道。她多番打听,还是找不着人。直到上个月,薛建波团队志愿者又来看望何依姆,并替“何好人”送来了一件冬衣、一条毛毯及8800元现金。一名叫何坤华的志愿者最热心,他为依姆穿上新买的冬衣,还为她瘫痪在床的儿子盖上新毛毯。 拗不过她不断打听,一名志愿者把依姆拉到一边,小声说出“何好人”就是眼前的何坤华。 更令何依姆想不到的是,经常光顾她生意的郭宝英,就是何坤华的妻子。得知真相的何依姆,一时语塞,泪流满面。 从汇款捐助 到带动全家行善 何坤华今年50岁,是一名在云南务工打拼的“福清哥”,因为多年行善,他被福清老龄工作委员会授予敬老助老先进个人,何坤华夫妇还被福清慈善总会授予“日行一善好人”荣誉称号等。 “乡里乡亲的,我去帮人家,或许会让对方觉得不好意思。另外,我做这些微不足道,只为感恩,不求回报。”何坤华道出了用化名的缘由。 2002年开始,何坤华的手头日渐宽裕,为了获取一些需要帮助的人的信息,他很关注新闻。何坤华说,那年冬天的一个夜晚,他正准备睡觉,电视里播出了一则白血病人需要救助的新闻。他猛地从床上跳起,拿来报纸和笔,记录下对方的账户,并汇款过去。这是起先两三年他的“捐款模式”。后来,为了更全面地获取需要帮助的人的信息,他加入了志愿者团队。 在他带动下,女儿女婿、儿子儿媳、堂兄弟、外甥女都加入了薛建波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我希望通过自身这种助人为乐的行为,首先把自己这一大家子带动起来,然后激发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帮助更多的人。” 因为受人资助 所以更懂感恩 “我们穷过、苦过,也受过别人的资助,所以更懂感恩与回报。”何坤华说,他当过砍伐工、搬运工,卷过烟头。1995年,还在福清打工的他,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外债累累。那一年,上一年级的小儿子,因为差了20元的学费,险些辍学。后来,村里一名依伯得知后,慷慨解囊,儿子才上了学。这份滴水之恩,让他热泪盈眶。 2002年,何坤华的事业有了起色,由于大部分时间在云南,何坤华委托薛建波团队开展慈善活动。他与困难户建立点对点帮扶,给予长期资助;通过间接渠道资助20名贫困大学生上完大学;每次回家乡,或修路,或为敬老院添置设备,从未间断。他坚持做好事不留名,受助者只能从薛建波团队获知一个笼统的称呼“何好人”。具体资助过的人,多得他自己也记不清。 据不完全统计,15年来,何坤华的各项捐款捐物已达200万元。“除了助残、助学、助困等,哪里有困难,只要我们有这个能力,都愿意去帮。”何坤华说,这只是一个起点,会一直行善下去,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没有终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