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姐姐到底是不是一个好人,我没法评判,毕竟不同人的心中有不同的感觉,我的评判在这里也并没有什么意义。所以,今天不说人,只就事论事。 众所周知,“金玉之论”应该是薛家散布的谣言,目的就是为了宝钗进宫选秀失败进而名正言顺的嫁与宝玉。而“金玉之论”发出的前期宝钗对宝玉真是敬而远之,从未有过过分的举动。所以就有读者说,宝钗就是对宝玉没有非分之想,就算“金玉之论”是薛家传播出来的,宝姐姐应该也是不赞同的。 真的吗?
私以为,宝钗在前期表现的对宝玉敬而远之其实正是在做铺垫,毕竟“金玉之论”的言论刚发出,当事者应该保持远距离才能证实清白。而宝钗虽然八面玲珑聪明之极,但是野心这个东西是藏不住掩不住的。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元妃赏赐那次,红麝香串的暗示,宝姐姐的野心也是藏不住了。 老规矩,先放原文: 袭人又道:“昨儿贵妃打发夏太监出来,送了一百二十两银子,叫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唱戏献供,叫珍大爷领着众位爷们跪香拜佛呢.还有端午儿的节礼也赏了。”说着命小丫头子来,将昨日所赐之物取了出来,只见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宝玉见了,喜不自胜,问"别人的也都是这个?"袭人道:“老太太的多着一个香如意,一个玛瑙枕.太太,老爷,姨太太的只多着一个如意.你的同宝姑娘的一样.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别人都没了.大奶奶,二奶奶他两个是每人两匹纱,两匹罗,两个香袋,两个锭子药。”宝玉听了,笑道:“这是怎么个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袭人道:“昨儿拿出来,都是一份一份的写着签子,怎么就错了!你的是在老太太屋里的,我去拿了来了.老太太说了,明儿叫你一个五更天进去谢恩呢。”宝玉道:“自然要走一趟。”说着便叫紫绡来:“拿了这个到林姑娘那里去,就说是昨儿我得的,爱什么留下什么。”紫绡答应了,拿了去,不一时回来说:“林姑娘说了,昨儿也得了,二爷留着罢。” 一开始元春给宝玉和宝钗的赏赐一样,对林黛玉就一般般,宝玉还以为是搞错了,真是天真的很。这里明显暗示了元春对黛玉的不喜欢,之前黛玉在省亲的时候,力图展才表现自己,可惜没有多少机会给她表现,黛玉想的是用才华来证明自己。而宝钗的诗才并不逊于黛玉,但在省亲之时,却是处处顺着元春的心意,连宝玉的诗都要按元春的喜好来修改,这似乎暗示了元春注定在后来的厚次薄彼。元春应该也是不喜欢黛玉的逞能好胜,而不是宝钗表现出来的恭顺尊敬。 不过这只是表面的现象,有红学家曾经猜测,王夫人很可能进宫觐见的时候,对元春做了某种思想灌输,也做了各方利益的考量,导致了元春尊从母命倾向于宝钗,而有贾母在,王夫人就是再怎么想钗玉联姻,也是办不成的,唯有一件事情,贾母没有办法,那就是奉旨成婚,那个时候元春在宫里很可能下旨或者影响了皇帝,促使皇帝下旨,这时候无论贾母怎么想,她也无能为力了。
此时,元春给宝玉和宝钗的礼品是一样的,正是这些幕后交易的外在展现,作者全都是用暗示的手法写出来,并且明显的说明宝玉对此是一窍不通,宝黛爱情的悲剧已经在慢慢酿成,而宝玉此时还在想着为什么我的赏赐跟林妹妹的不一样。
这之后,宝钗戴着红麝串出场了,那正在元春的赏赐,并且之前薛姨妈就说过,宝丫头古怪的很,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说明宝钗平时为了展现自己贞静的淑女形象,是不爱打扮的,可是此时她却在宝玉面前戴上了红麝串,象征意义非常的大,而且也居然引动了宝玉的情思,之后更是直接引起了黛玉的不满和嘲笑。
宝钗羞笼红麝串一则在向世人证明元妃对自己的肯定,二则略有诱惑宝玉的心思,否则心里真的没好意思的话,就会把串子收起来,而不是戴在手腕上招摇,而宝玉也果然动了色心。但是,宝玉对于自己的爱情又是非常有原则的人,林黛玉是自己人,所以膀子若长在她身上,可以摸,宝姐姐却不能随便摸,因为若是摸了一是会造次,二是需要负责任的,而宝玉不愿意负这个责任,因为他很清楚,自己不爱她,所以只能恨自己没福得摸,只是这一切在林黛玉看来却不是很受用,所以将他比做呆雁。 只可惜,妾有情郎无意,宝姐姐机关算尽却还是抵不过宝黛真心相爱的决心。要不然也不会有通行本中掉包之计,而是宝姐姐直接抱得美男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