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是中国上古四大神话之一,在我国民间可谓是家喻户晓,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故事口口相传直到现在,可是大多数人只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却很少有人知道奔月后嫦娥发生了什么。
遗憾的是,史籍里关于它的记载可谓是凤毛麟角。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归藏》,是目前已知最早记录嫦娥奔月的书籍: “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药服之, 遂奔月为月精。” 西汉淮南王刘安所著《淮南子》,则进一步说明奔月的“不死之药”,是嫦娥从射日英雄,自己的丈夫后羿那里偷来的。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西王母赐给后裔不死药,被后羿的老婆嫦娥偷去吃了,她找人算了一卦,结论是飞天大吉,然后就飞到了月球上。为什么会飞怎么飞不重要,重要的是,嫦娥飞天之后变成了蟾蜍。吃了不死药化身蛤蟆,后世因此又将不死药称作“蛤蟆丸”。
重点来了,美丽的嫦娥姐姐居然变成了一只癞蛤蟆。这太难令人接受了。有人说这肯定是瞎编乱造的,但是出土的文物却证实了这种说法的可靠性。 在两汉时代出土的不少文物上,比如著名的西汉马王堆帛画,月亮之上便画着一只蟾蜍,这也印证了文献的说法。 可是为什么美丽的女子吃了长生药却变成了蟾蜍呢?其实这与我国古代的图腾崇拜有关,因为蟾蜍是多子多福的象征,而“蛙崇拜”从原始社会开始就非常盛行。
蟾蜍与月亮关系如此之密切,集众多优点于一身,“爱蛤之心,人皆有之”也就不足为奇了。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咏蛙诵蛤,蟾意十足。比如,唐季李商隐诗曰,“二八月轮蟾影破,十三弦柱雁行斜。”唐代李群玉有诗云,“扬花输蚌蛤,奔月恨蟾蜍。”汉代《乐府诗集》中有“采取神药若木端,白兔长跪捣药蛤蟆丸。”这样的诗词不胜枚举,可见嫦娥变成蟾蜍可不是一种诋毁而是一种高攀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