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记融籍书法家、寿山石雕刻家林利敏

躬耕砚田数十载 诗书净心气自华

——记融籍书法家、寿山石雕刻家林利敏

  谈起从艺生涯,林利敏感慨地说:“爱我所爱,无怨无悔,性之所至,侠骨柔肠。每天有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艺术,把它做到完美做到最好,这就是人生最快乐最幸福的事了。”

  1965年,林利敏出生于三山镇东埔村。在这个二三百户人家的偏避的小村子里,他是第一个靠读书走出去的人。林利敏三十多年如一日,净心研习书法,终有所成。随后他改习篆刻、寿山石雕和绘画,师从吴乃光、陈达等大师。4年前,林利敏辞去令别人羡慕的银行工作,做起了职业书画雕刻艺术这一行。

  净心研书法 艺海摘硕果

  一个成功的人,首先要耐得住寂寞。林利敏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近三十年,他洗却尘心,净心于书法艺术创作。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达到痴迷的程度。他的夫人宋玉荣心疼地说:“他每天下班后就钻进工作室,或临摹大师的作品,或自己创作,我做好了饭喊他来吃,有时叫了老半天却没有反应,我干脆将饭和菜打好端到他的画桌边,叮嘱他马上吃,他吱唔一声,又忙他的艺术了……可第二天早上,经常看到饭菜一口都没吃,问他为什么不吃饭,他却说,吃什么饭 过了大半天才想起来,他忘记吃了。

  1989年林利敏调回福清,那些年林利敏一个月的工资才五六百元钱,他省吃俭用,将一分一厘积攒起来,等到哪天笔墨纸砚快用完了,他又乘大巴车到福州,大包小包的采购。有时候,看到几本中意的艺术书籍时,他不得不腾出下个月的生活费来购买。在林利敏看来,他觉得值。每天下班后,就躲进10多平米的单位宿舍,一头扎进书贴中,孜孜求索。经年累月的熬夜,他的身体有些吃不消了,1995年还住进医院,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他仍手不释卷,当时也感动着身边的护士和医生,搞艺术就是需要靠这样慢慢的积累才能有所成就。

  林利敏一直想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因为只有成为会员,才能更好地向同行学习与交流,同时也能更好地获得行业的最新资讯。但加入全国书法家协会,有一个硬指标,就是要两届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全国书法展。然而想要在高手如云的全国书法爱好者中脱颖而出,又谈何容易。

  林利敏学书法是从硬笔书法中寻求突破的,他在1987年、1988年先后两次荣获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硬笔书法大赛一等奖,1990年加入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在硬笔书法取得成绩后,1991年开始,他开始转入对中国传统的毛笔书法的学习。古往今来,学习书法者无不自唐楷人手,但林利敏从报刊上的一篇文章得到启发,他大胆地从隶书入手。在他看来,楷书发展到盛唐已达到登峰造极非常成熟的地步,制约了后学者的创造力,而自汉隶入手,上可溯书艺之源,下可承唐宋明清,对书法艺术真正意蕴的把握也才会更直接更彻底。

  林利敏在《乙瑛碑》、《张迁碑》、《石门颂》诸碑上下过苦功,初以汉隶为基调,后巧妙地融入六朝碑刻、造像等多种书体之精华,形成了一种朴茂、雄浑、个性鲜明的隶书风格,深得陈奋武、吴乃光两位先生的称道,吴乃光先生还收他为入室弟子。林利敏的行草书法也别具特色,宗法王羲之、米芾、王铎、赵孟頫、董其昌等书体,却有所创新。因此,行草在行款和布局上既流露出诸大家的情趣和气息,又矫健流畅、结字章法又时出新意,整篇如万丈瀑布一泻千里,气势如虹。看了他的作品,让人有种酣畅淋漓、荡气回肠的感觉。他的恩师吴乃光先生,也对这位弟子这种气势夺人的行草书赞不绝口,屡屡在行家里手面前提及。有了诸位大师的指点,林利敏在短短几年内获得20多项全国性书法赛大奖,1994年,中国书坛最高权威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也向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敞开了大门。

  然而,就在他的书法如日中天时,他又迷上了篆刻,先从汉印入手,后转入研究明清诸家作品,同时博采众长,熔现代篆刻家精华为一炉。为了提高自己的篆刻水平,林利敏向上海著名篆刻家徐正濂先生学习了一年的篆刻,著名篆刻家石开先生也指导过他的篆刻,林利敏的篆刻也得到大家的认可,为多位书画界、收藏界和一些社会名流治印。

复件 1090_调整大小.jpg

  辞掉金饭碗 空杯追书道

  林利敏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一天24小时常常不够磨一块石头,不够临摹一位大师的字帖。2008年,林利敏有了个想法,辞掉银行的工作,一心一意在家里搞他的艺术创作。话还未说完,就遭到亲友们的一致反对。后来,亲友们还特地召开了一个隆重的家庭会议,讨论是否同意林利敏辞职。

  辞掉银行工作后,林利敏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陪儿子学画画,经过两年系统的学习,儿子林君哲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天津美术学院,林利敏告诉记者这是他近几年做的最大也是最让他欣慰的一件大事。儿子上大学后林利敏才真正可以安排自己的时间了,才真正全身心投入到寿山石雕刻的学习和创作中。

  由于篆刻需要石章,他利用周末时间经常到寿山石市场淘石,看到好的石材,他总是爱不释手不惜重金买回来。有一次,在一位朋友店里见到陈达先生雕刻的寿山石作品,作品上有甲骨文、有青铜玉器图案,做工精致,一下子把他给吸引住了,“寿山石还可以这样刻 ”,从那时起他就开始尝试雕刻寿山石了。2008年10月经朋友引荐正式拜陈达先生为师,学习寿山石雕刻、竹刻和篆刻艺术。林利敏从陈达老师那里学到了雕刻寿山石和竹刻的刀法和各种处理技法。

  林利敏说,在竹片上刻字,比在寿山石上雕刻更难,力气大了刀会顺着竹丝纹理打滑,竹片就废了,力用小了,竹片吃不上刀又刻不动,所以刻竹一年胜过刻石十年的功力,林利敏就捡最难的学起。从竹片雕刻到寿山石雕刻,林利敏始终坚持自己动手:整形、上稿、雕刻、磨光每道工序全部由自己一个人完成。在林利敏看来,一件好的艺术品,是有生命的,每个细节都不能放过,他要从头至尾见证一个“生命”的诞生。所以真正的艺术家必须要对自己的作品负责。

  如何在薄薄石面上刻出层次分明,赋予动感,体现国画构图和笔墨情趣,这就需要雕刻者要有扎实的中国书画篆刻专业知识以及各种传统的美学知识和文学功底,为了提高自己的薄意艺术,林利敏开始搜集民国薄意大师林清卿的资料,学习他的薄意技法,并加强国画的学习和竹刻的训练。他认为雕刻寿山石创意很关键,要赋予它新的生命,他不喜欢重复自己,每件作品尽量做到不一样。他融诗、书、画、印于薄意之中,作品格局简洁古朴,清新雅致,有股书卷气,文味足意境深远,每件作品都是一幅书画作品,上手把玩容易与欣赏者产生共鸣给人以美的享受,达到很高的艺术效果,他的作品一经推出就受到高端收藏家和商家的追捧。

  如今,林利敏已成为我省实力派的书法篆刻家和寿山石雕刻艺术家了。在创作之余,与三五知己品茶论道,或是到陈达等名师的家里拜访,聆听教诲。他一有机会就创造条件走出去,出入各大博物馆、拍卖行和名胜古迹,以提高鉴赏水平,从中汲取艺术营养,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眼力。

  林利敏畅想着,三五年后,他的艺术造诣再上一种境界,将自己的学艺体会和心得写下来,办个展、出作品集,传给后人,将祖国的传统书画、篆刻、寿山石雕刻、竹刻艺术发扬光大。

分享
发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