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存”的主线下,《敦刻尔克》通过人物演绎出对生死的恐惧、自我的尊严和人性的抉择,影片的主题被进一步深化和放大。
以战争凸显的生存是人之常情,但《敦刻尔克》对生存的展现是聪明的,诺兰从“回家的代价”中延伸出对于阶级关系的探索,并着重展示被抛离个体的无助仓皇。
当等待返家的四五十万人面对只剩不到十分之一的名额,拥有指派生死的军官又该如何选择生存的军人,谁该生存?谁又该牺牲?诺兰聚焦底层士兵的境遇,营造紧张的焦虑感,让观众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
“家”在《敦刻尔克》中虽代表希望,但也成为另一种绝望,我们多数在电影中看见对家的形容是:“看得到不代表回得了。”这正成为士兵们如何抢夺稀少回家名额的动力。
以此的“生存”诺兰亦通过紧闭空间的二选一困局来诠释,以撇除外界来袭的船舱暗底,为了自身活命,而宁愿牺牲他人,最终转化为战争现实的残酷无奈。
谁又能选择他人生死?这也或许是诺兰借由《敦刻尔克》的影像不停反复追问自己与观众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