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片《芳华》于北大举行的首映见面会上,导演冯小刚再次批评抗战剧的“手撕鬼子”现象,他说“这种游戏化的拍法,你以为是在丑化鬼子,实际上是对我们的灾难的极其不尊重。”
冯小刚否定“手撕鬼子”的做法,是从艺术与情怀的角度切入,同时拥有一定程度对战争的审慎思考,这永远是那些“手撕鬼子”的雷剧所无法做到的。 整个国产影视剧的发展史,从1950年代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南岛风云》、《黑山狙击战》,到1980年代的《高山下的花环》、《血战台儿庄》、《闪电行动》,再到2000年后的《风声》、《集结号》、《3D智取威虎山》等,在战争电影这一领域,创作态度都还是严肃的,变化的,只是表现手法的新颖,以及价值观灌注的多角度。
在电视剧领域,“手撕鬼子”也不是主流,《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亮剑》、《潜伏》、《人间正道是沧桑》等作品,才是优秀战争题材电视剧的真正代表作。之所以想到战争题材电视剧,不少人脑海会立刻浮现“手撕鬼子”,恰好说明,在好剧的对比之下,那些凭空编造的虚构情节,是影视剧市场中的“异类”,激烈的批评,会加速这些雷人影视剧的消亡速度。
之所以诞生了一些雷人抗战剧,是一段时间内庞大的市场需求,使得个别创作者失去了严肃的创作态度,把“哗众取宠”当成了提高收视率的一种手段,甚至会有人沾沾自喜于“手撕鬼子”等雷人情节为其“作品”带来的关注度。 但这种“关注度”多停留在社交媒体平台的口诛笔伐,很少有人会因为骂过抗日雷剧而去完整地把它观看完,批评“手撕鬼子”也并非是在“消费”它,而是观众在价值观遭受挑衅之后的一种本能反应。事实上也是如此,在人人喊打的状况下,抗日雷剧已经基本销声匿迹。 国产战争题材的正确走向,是“手撕鬼子”等雷人剧所左右不了的,这类雷人剧,会迅速湮没在众多品质剧的口碑之中。
相比于好莱坞,我们要承认国产战争题材在创作空间、表达技巧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影视业创作者,从来也没放弃对这一领域的深挖尝试。中国观众对于本土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也有着超过好莱坞的关注热情,毕竟那些熟悉的故事与画面,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历史、文化或者血脉上的联系,我们也相信,优秀的创作者在以后的岁月里,能够拿出更多的经典作品,满足观众的娱乐与精神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