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县钟山麦斜岩,奇石怪洞星罗棋布,山高林密绵延不绝。这里不仅风光秀丽,还是中国工农红军一0八团的诞生地。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不仅有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还有艰苦朴素、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优良革命传统。董步兰,一位勤劳、朴实而又普通的中国当代典型的农村妇女,在与《公开信》同行的日子里,用自己的勇气和爱心,挑战着世俗偏见的眼光,毅然培养了村里第一位女硕士生和一位在读的女大学本科生,谱写农村人口计划生育新篇章。她言传身教,育女成才的动人事迹也给这片神奇的红土地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一
1957年,董步兰出生于麦斜岩脚下鸣和村一户普通农民的家庭。家里兄弟姐妹众多,家境贫困,身为农村女孩子,得不到家庭重视。小学毕业之后,她不得不被迫辍学在家帮忙干农活。这一不平等的教育方式给幼小的她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后来成为她成功地培养两个女儿成才的恒久动力。
1980年,经人介绍,董步兰与同村老实本分的吴永胜喜结连理。说起吴家那可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吴永胜的母亲早逝,因母亲早逝最小的弟弟也送给别人家收养。家中几个半大不小的孩子与父亲相依为命,缺衣少食的贫寒之家,能娶上一门媳妇是多么地不易。作为吴家的长媳董步兰从不嫌弃吴家的贫穷,一过门就围着锅台农田转,睦亲友邻,勤劳持家,缝缝洗洗,用女性的温柔仁慈温暖着这个贫寒之家。婚后第二年,董步兰生下了大女儿吴喜双。新生命的到来并没有给这个贫寒的家庭带来多少喜悦,反而增添了生计的艰难。在农村赚钱的机会不易,董步兰夫妻除了侍候十几亩农田种点蘑菇外,农闲时就靠打鱼的微薄收入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日子虽说过得艰难,但夫妻之间相互体贴,敬老爱幼,夫唱妇随倒也和乐融融。1987年,二女儿的出生像平静的水面投入石子,打破了这个家的宁静。此时距《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的发表有7年了,计划生育已经实行了。由于家中都是女孩子,因此常常招致同村人的非议和耻笑。要知道在农村,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男丁不单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还是一个家庭香火的延续。没有男丁可续香火的家庭往往得不到人们应有的认同和尊重。可以说,二女儿的出生给这个温饱线上挣扎的家庭带来了不快,成了公公心里的一片阴云,还给她带来了精神上的负担。尤其是丈夫其他的兄弟,每个家庭中都有男丁。这样一来,董步兰心里的苦更是无法言说。好在丈夫是个明理的人,经常安慰她,自已家境贫穷,能有这样一个温馨的家很知足了,再说女儿也是自己的亲骨肉。并主动去落实结扎手术。从此,夫妻俩同心协力撑起了这个“二女户”的家庭。
二
80年代末期,改革的春风吹拂着这片古老的革命根据地。同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都涌进了城市寻找新的出路,他们中大部分人都赚了钱回乡买地盖房,过上了小康的日子。董步兰不是没有动心过,但面对一双年幼的女儿和操劳半世的公公,董步兰和丈夫两人选择了留守农村。为了多赚钱培养女儿,夫妻俩除了侍候好自家的农田外,还向离乡外出的人租种田地。农村的季节转得快,春种秋收轮流着赶,秋收之后种蘑菇,稍有得闲还得去捕鱼卖鱼。睡不暖席,脚不沾地,夫妻俩像转个不停的陀螺一样。
屋漏偏逢连夜雨。正当夫妻俩全力以赴为家计奔波、把爱倾注在女儿的身上时,操劳大半辈子的公公因为急性脑血管病,虽在省城医院治疗一个多月还是偏瘫了。这致命的一击对于经济状况不好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想起自已因家境贫寒而过早缀学的遗憾,董步兰暗暗发誓,无论多穷,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两个女娃儿念书。从此,夫妻俩更加忙碌,耕种农田、种植香菇、蘑菇,每年坚持大面积栽种。种植食用菌是磨人的活,搭架、上床、管理、采摘,起早贪黑自不用说,回到家还要照顾偏瘫的公公,她的吃苦耐劳的精神连丈夫都自叹不如。稍有空闲,她便和丈夫一起到溪里捕鱼。说起捕鱼,性格爽朗的董步兰说:“这是件苦活,春天时溪水高涨,风狂雨急、电闪雷鸣,夫妻俩就这样在无遮蔽的天空下操作;寒冬腊月,溪水冰冷刺骨,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手脚都裂开了口子,又麻又痛。”但她从没在女儿面前流露出丝毫的抱怨和悲观。自此之后,她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走街窜巷地卖鱼。采访时,我笑着问她:“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支持着你 ”她坦言:“鱼担上挑着全家的希望,也挑着女儿的未来。”
忆起那段岁月,现为省会某大学当老师的喜双说:“妈妈一个人理家,每天在鸡鸣时分,就要把一天的农活安排好,房前屋后,地头菜园,只要一伸手,遍地是活儿。家里的所有活全砸在她身上。多少个日子,为了赶农活,她一大早出去,直到很晚才拖着疲惫的身子踉踉跄跄回家;多少个日子,她顶着风霜,冒着寒暑,辛辛苦苦躬耕于田间地头、穿梭于大街小巷。可平日里不管她再忙,总会抽出一点时间用她有限的知识指导督促我们姐妹的学习,从没间断过。”
父母很努力,女儿也很争气。在学习上,姐妹俩的成绩一直很优秀,尤其是姐姐成绩在班上一直是遥遥领先。班级里的黑板报,姐妹俩的作品总是独占鳌头;校内外活动,总能看到姐妹飒爽英姿的身影;劳动课上,姐妹俩更是巾帼不让须眉;期中期末,姐妹俩捧回的一张张奖状,让董步兰乐在心里,也惹得当初嘲笑歧视她的邻居称羡不已。文化水平不高的董步兰也许不懂得“百善孝为先”、“言传不如身教”的大道理,但父母的所作所为,女儿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平日里放学回家,两姐妹总是先做好饭,陪爷爷吃饭,姐姐给爷爷舀汤,妹妹给爷爷盛饭,祖孙仨的一顿饭吃得是其乐融融。据乡亲们介绍,老爷子在世时,就爱哼着“谁说女子不如儿男……”的戏词。
三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每当听到《母亲》深情悠扬的旋律时,记忆总是让吴喜双老师回到1995年的秋天。那年她考入了仙游一中,由于初次离家在外,孤单寂寞,又因城里天气炎热,水土不服,成绩很不理想,她哭着要求转学回家。是母亲耐心地安慰她,告诉她乡下的孩子能考到城里上学是多么不容易,要她好好地珍惜学习的机会。“当年送喜双入学后,我是一路哭着回家。说句心里话家中有个偏瘫的公公,小女儿也读书,经济压力很大,我多么希望她能考进师范,三年毕业后,好分担我们的负担。可是喜双的成绩太好了,被一中先录取了。”董步兰不好意思地说:“当时的想法很自私。”在巨大的生存压力面前,谁敢说那是母亲想法的自私呢
她是无私的母亲,从来没有去享受,对自己从不舍得花钱,不舍得吃用,粗茶淡饭节衣缩食,一套粗布衣服、普通的鞋袜缝缝补补反反复复地穿了几年。再苦不能苦孩子,对于孩子的合理要求,总是尽量满足,她总是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女儿。吴喜双老师说:“家境一直不好,但自从懂事起,每年的压岁钱和平时的零用钱,父母一概不上收,也不规定做什么,但是一定要告诉母亲支配的结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尊老爱幼,尊重他人,与人为善,艰苦朴素,勤劳善良,自强不息的优良品格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沉淀在日渐长大的女儿的心里,让女儿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也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宝剑锋从磨砺来。1998年,一纸福建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打破了鸣和小山村的寂静。董步兰的女儿考上大学了,是乡村里第一个女大学本科生。乡人们奔走相告。
2002年,小小的乡村又一次震动了,董步兰的大女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本校的硕士研究生。乡村里的第一位女硕士生,让人们对这个纯女户的家庭刮目相看。
2007年,大女儿顺利取得硕士学位并找到一份好工作,小女儿也顺利考上大学本科。同年,董步兰被授予首届百位“中国优秀母亲”。“贫穷的孩子是苦中成才,坚强的母亲就要苦尽甘来啦!”乡人们都这样说。
董步兰,这个与《公开信》同行的女人,用她羸弱的肩膀和丈夫一道挑起了这个家庭的重担,用她那双粗糙的手把女儿送进了大学的殿堂,撑起了女儿的一片天空。更用她不向命运低头、自强不息的精神挑战着世俗偏见的眼光,把“谁说女儿不如儿男”的观念像春风一样吹拂在这片古老而红色的土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