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样,当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都会觉得这是个爱情文艺片,实际上,在文艺的背后,是为民族和平而挺身的勇敢与艰辛。
在这部电影中我记得这样一段话,一个日本大佐问那个做卧底的教书先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几’和‘何’有什么区别。”我并不清楚这两个的具体区别,那个教书先生的回答我也记不清了,但是我知道这句话并不仅仅是一句诗,它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希望,“明月”就是人们向往的和平,也就是日本人滚出中国的一天。 这部电影中并没有过多的战争、激烈、残暴的画面,反而是从个人来体现,没有那些抗日战争电影的激情却体现了百姓的心声,深入生活,深入百姓,我觉得这样的电影让人感受更加的深刻。电影中多次出现的画面让我记忆犹新,每当女主的母亲在晚上听到代表着日本人来的声音都会快速把灯熄灭,那种畏惧而又愤恨的神情直刺人心。
说实话,影片一开始我并不喜欢女主的母亲,就像女主说的那样,她的母亲贪心、精明,但她的心肠好,当然,原话我已经记不清了。随着剧情的发展,我感觉女主不再是方兰而是她的母亲,从一开始的讨厌她到后面为她的结局而心痛,我甚至感觉这部电影就是为了来刻画那个母亲。我不知道这部电影是成功还是跑题,我只知道看完这部电影的感受让我难以言喻。后面女主为了大义而放弃救她的母亲我不知道该怎么去表达,说她残忍但是民族大义摆在眼前,说她顾大局但那毕竟是她的母亲啊,我不知道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会怎么选,反正我难以抉择,这真的很残忍。或许抗战时期还有很多这样残酷甚至比这更残酷的事情吧。
我记得电影里出现的一段话,这是在女主的母亲死前也出现的一段话。风带着夕阳的宣言走了。像忽然熔化了似的,海的无数跳跃着的金眼睛摊平为暗绿的大面孔,远处有悲壮的笳声。夜的黑幕沉重的将落未落。不知到什么地方去过一次的风,忽然又回来了,这回是打着鼓似的:勃仑仑、勃仑仑!不,不单是风,有雷!风挟着雷声!海又动荡,波浪跳起来,轰,轰!在夜的海上,大风雨来了!我并不知道该怎么解读这段文字,也没办法说清它在电影中的作用,可能跟我语文不好有关吧。但我的感受却很清楚,是那么的深刻,感觉这和电影名字的文艺对了起来,让整部电影不失时代感,也不让电影名字显得苍白无力。 但我又觉得这部电影没有力量,它没有抗日那种悲壮,反而是最普通不过的情感,女主勇敢但并没有多少笔墨来刻画,她的形象并没有那么立体。它给人的是一种情感的冲击却不是爱国情怀和抗日激情的碰撞,我想到一句话“小桥流水人家”可能用来形容这部电影更贴切吧。我甚至不知道这部电影除了表达那个母亲对女儿的爱之外还想表达什么。我只觉得最后那个母亲不会出卖别人、保护那个女孩的行为让人敬佩。 最后的最后,我不知道该怎么去衡量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但一部电影的价值不应该用投入了多少资金赚到了多少票房来计算,而要看它带给人的东西够不够深刻有价值。我不能说这部电影是成功的,但它是有价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