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凝心聚力的科学选拔,这是一次阳光透明的公平竞争,这是一次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
今年9月至12月,市委面向全市开展公开选拔121名领导干部工作,其中团市委书记1名、不定职位的35周岁以下副处级干部人选10名(其中“80后”人选2名)、县区不定职位的30周岁以下副科级干部人选60名、县区定职位的副科级干部50名。选拔数量、报考人数、竞争比例都创下了历史新高。整个过程健康、平稳、有序,达到了“选拔人才、树立导向、推进改革、营造氛围”的预期目的。
亮点之一:科学决策 严密组织
科学决策,是这次公选能够取得圆满成功的关键。这次公选社会很关注,干部很期待,市委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由市委书记杨根生为组长,市委副书记赖军,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林承通为副组长的公选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坚持在每一个阶段,及时召开成员会议,研究确定具体实施方案,先后召开了8次。正是这一次次及时有效的领导小组会议,确保了这次公选方向正确、衔接顺畅、健康平稳。
记者了解到,在公选方案正式拟定之前,市委组织部专门对全市干部队伍进行了“对号入座”式的调查摸底,根据摸底情况,对选拔职位数量、学历层次要求等,一次次讨论研究,一次次斟酌比较,一次次修改推敲,力求体现科学性、导向性、公正性和可行性,使最终确定的公选方案更加符合市情,报名结果与前期分析预测的情况基本吻合,23名“80后”科级干部全部报名,确保了专门面向这一层面干部的2个副处级职位顺利开考。
亮点之二:阳光透明 公平公正
特邀监督员陈文儒感慨地说,这次公选组织严密、监督严格、程序严谨,整个考风良好,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阳光竞争。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市委公正选人用人的决心,也能够让干部群众放心,特别是让年轻干部成长进步更有信心。
为了真正将“公选”变为“公认”,公选办在整个公选工作方案的制定、程序的设计、纪律的要求、节奏的把握等方面,都最大限度地防止和规避人为因素,充分体现公平竞争原则,通过打造“玻璃公选”,持续业已形成的选人用人良好风气。
实行全程监督。在公选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纪检等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都全过程监督;
实行立体监督。在笔试、面试和领导能力测试阶段,考室、候考室都安装屏敝仪、电子眼,实行全程录像,市无线电管理局出动最先进的设备和手段进行现场监测。聘请“两代表一委员”、离退休老干部担任“特邀监督员”;
实行跟踪监督。在体检阶段,公选办综合组和监督组根据考生性别,分别派出男、女性干部陪同;
实行动态监督。笔试、面试考场、考生、考官、监督人员以及体检医院、体检医生等全部随机抽签产生,特别是面试环节,考官从哪里来、考官是谁、考生由谁来考、考官考谁、考官、考生如何编组、具体到哪个考室等等,都是随机的、动态的;
实行社会监督。每个阶段结果和下阶段的主要安排,都及时通过新闻媒体和公选网站发布公告;
实行日常监督。设立电话、网络、信访“三位一体”的监督举报平台。
只有程序合法、实体合法,才能确保整个公选工作始终在健康、有序、平稳的轨道上运行。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公选办都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和《公选简章》的规定,每一个创新都有法可依,每一道程序都有章可循,每一项标准都有据可查,不打“擦边球”,始终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从公示情况看,干部群众和整个社会对拟任人选没有异议。
亮点之三:改革创新 勇于突破
加快跨越发展需要优秀人才,创新竞争方式催生优秀人才。与我市以往的公开选拔相比,这次公选具有改革力度大、创新视觉宽、探索角度广等显著特点。
——首次突出年轻干部的选拔。市委专门拿出60个不定职位的30周岁以下副科级干部人选和2个不定职位的“80年后”干部人选,这在我市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主要是从莆田的现实需要出发,既着力于干部空缺职位的调配,也着眼于干部储备和后备,突出选拔年轻干部,坚持从源头上抓起,让更多优秀年轻干部能够有机会进入组织视野,切实发现、储备一批优秀后备人才,做到一次公选结果,多次开发利用,以对发展负责、对事业负责、对干部的未来和未来的干部负责。也是对莆田干部队伍科学发展和梯队建设的一次重要探索,开辟了一条具有“莆田模式”的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培养链。同时,也充分考虑其他类型干部的需求。县区定职位的副科级干部年龄放宽到50周岁以下、学历放宽到大专以上,让各个年龄段、各种身份、各个层次干部人人都有机会参与竞争,盘活了干部队伍资源,激发了干部队伍活力,催生了广大干部积极参与竞争、勇于接受挑战、努力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促进了各类优秀人才的合理分布。
──首次启动“四评机制”。这次公选笔试考生达2000多名,笔试题型基本都是主观题,为确保改卷更加客观准确,上级有资质的专业考试机构启动了一评、二评、三评、四评机制,取四轮专家评分的中间分值,这在全省尚属首次。
──首次采取无领导小组讨论模式。在采取结构化面试的基础上,第一次引入无领导小组讨论方式,全面测试考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组织领导能力等综合素质,以及自信心、进取心、情绪稳定性和反应灵活性等个性特点。广大考生普遍反映,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无领导小组讨论形式很新颖,也更科学,更能检验一个人的真实水平,大家在一起讨论,赢有赢的道理,输有输的理由,素质强弱一对比就很明了。
——首次开展“四度”和“四德”测评。对定职位的考察对象进行提任成熟度和人岗合适度测评,凸显用当其时,突出人岗相适。对不定职位的考察对象进行群众公认度和德的认可度测评,特别是首次探索运用“正反向”测评法,开展“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等“四德”测评,并细化成36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子项目,充分体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强化德的优先地位,给被测评的干部和参与测评的干部以强烈的警示和提醒。
──首次延伸选拔链条。不定职位的35周岁以下副处级年轻干部人选和30周岁以下副科级干部人选,实行为期一年的“实践试岗”,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副处级干部人选由市委负责安排实践锻炼岗位,副科级干部人选由各县区委负责安排实践锻炼岗位。市委在安排10名副处级年轻干部实践锻炼岗位时,结合正在开展的中心工作,根据每个人的经历阅历、专业特长、性格特点、发展潜力等进行统筹考虑,分别安排到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办公室、6个重大项目工作小组和到非公企业任党建指导员,引导他们从公选的“考场”走向实践的“战场”,使考场上的“分”与战场上的“能”互相验证,以分测能,以能验分。试岗期满进行考察,经考察不胜任的,免去试任职务,回原单位按原职级安排。既增添压力,又赋予动力,促使他们既要会考,更要会干。60名不定职位的30周岁以下副科级干部人选也都是按照同一模式安排实践试岗岗位,这在我市公选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亮点之四:“干事导向”引领“考试导向”
考综合能力,测基本素质,比实际经验。是这次公选的又一显著特征。
针对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工作中容易出现的方法简单、干得好不一定考得好、“考试导向”冲击“干事导向”等问题,着眼“干考”结合,凸显“竞争”属性,强化“能力”取向,破解高分低能,着力在笔试、面试内容以及面试形式上求突破。专门委托上级有资质的专业考试机构,按照岗位类别和职位特点分类出题。除考虑30周岁以下不定职位的副科级干部这类群体的特殊性,笔试设计了30%的客观题外,其他都是针对职位职级特点而量身定制的“活题”,突出实践性、灵活性、开放性,注重考素质、考能力、考岗位适应度,从考知识向考能力、考素质、考实践转变,靠突击复习、死记硬背根本考不好,关键看工作经历、实践经验和平时积累,真正实现“让干得好的才能考得好”目标。其中县区定职位的副科级干部共有27类职位,为充分体现“干什么、考什么”原则,面试试题实行“一职位一套题”,共27套,这也是我市历次公选中均没有过的。
选拔结果充分体现了“四个不吃亏”:老实人不吃亏。谁平时在本职工作中“猫腰”干活,谁就能真正尝到“甜头儿”;谁平时求真务实、默默奉献、不事张扬、注重打基础,谁就能占据明显优势。综合素质高的人不吃亏。10名35周岁以下副处级干部中,全部经历过多岗位锻炼或在综合部门工作过。长期在基层一线埋头苦干的人不吃亏。在8名35周岁以下副处级年轻干部中,就有2位在山区乡镇甚至偏远乡镇长时间工作。敢于竞争的人不吃亏。年轻干部需要的是思想的活力、工作的激情和干事的闯劲。这次公选,有的干部原本认为竞争力大,怕考不上丢面子,没想到一进入竞争状态,就一路处在领跑位置。这一现象充分证明,年轻干部只要敢于竞争,就有胜出机会,才能获得更大舞台。(卓晋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