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白发箍桶匠难舍家传手艺:不是为赚钱只为放不下

  福州新闻网讯 箍桶在我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以前的澡盆、脸盆、水桶、蒸饭的屉子都有赖于这门手艺。由于现代工业品的冲击,福州的箍桶店早已难觅踪影。23日,记者探访了长乐一家有百年历史的箍桶店,68岁的传人林增官表示:“根本不为赚钱,纯粹是放不下祖传的手艺。”

  80年前名扬福州

  这家名为“箍桶媄”的箍桶店位于长乐城关河阳楼下,只有狭小的十几平方米,屋内堆满了木板。店主林增官告诉记者,他家几代都是做箍桶生意的,上世纪30年代,他父亲林依媄在河下街码头边开了一间箍桶店,当年靠这门手艺养活了6口之家。

  箍桶工艺,是竹工和木工的结合体,不仅要将一根毛竹削成一条条细竹篾,还要将一根木材锯成木桶片料,然后合拢成桶。林依媄的手艺可谓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就如农民挑粪用的粪桶,各地方的造型都不同,有的农民喜欢桶口大,底座小的那种,方便挑粪上山;平原地区的人喜欢用“两耳桶”,不管是挑粪、施肥都方便。而制作最难的是长乐城关地区使用的粪桶,两头小,中间大,桶片合拢难,中间部分的竹花箍更难做。林依媄做的桶不仅精细美观,而且坚固耐用,即使桶身板磨破了,花箍却毫发无损,很受农民青睐。“箍桶媄”随后名扬福州,连马尾、连江一带的农民,宁可多花点盘缠,也要来此买粪桶。

  难舍家传手艺

  林增官说,到了上世纪60年代,长乐城关木器社成立,家里的老大林罗官、老三林增官与父亲林依媄一起入社,这样码头边的箍桶店从此关闭了。1971年父亲去世,1996年木器社解散,两兄弟回家,各自开起了箍桶店。然而,林罗官因年纪大了,没开多久就关门了,只有老三林增官还舍不得放下这门手艺。

  记者注意到,林增官虽然年纪大了,但手脚十分麻利,他说:“我的子女也都成家立业了,说实话并不缺钱,可是作为老字号箍桶店的传人,实在舍不得放弃,所以还是来做做,算是个消遣,也算是对父亲的怀念!”林增官随手拿出一个刚做的小蒸笼,说这种篜笼是父亲当年的拿手绝活,用来篜饭特别香,特别好吃。现在有人木桶用坏了,扔掉感到可惜,听说这里能修,就拿来修理,居民们都很高兴,林增官能帮人做事也开心。

  经过百余年的历史变迁,名扬福州的箍捅店已经变成狭小的“杂货间”。“估计下一辈人就不知道什么是箍捅了。”采访最后,林增官有些无奈地说。

  (福州日报记者 祝健 通讯员 王宪政)

分享
发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