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白头联 拜新座 福清年俗土特产你还记得吗?

  福清年俗中有些活动与其他地方不同,纯粹为福清年俗的土特产。

  白头联

  福清春联有一种与别处不同的地方,就是以前写春联要用一种特制的白头红纸,写出的大红春联上端留有一截白纸,称“白头联”。福清风俗为什么要贴白头联呢 相传这与明末倭患有关。

  据说明嘉靖年间,日本一批在本土不能立足的浪人,下海为匪,不断侵扰我国沿海,福清便是他们行凶作恶之地。有一年春节前夕,人们都已把春联贴好,并准备好年夜饭,只等年卅夜一家团圆过年,此时倭寇却突然来犯。年青男女皆逃难进山,留下的老人小孩有的便被入侵倭寇杀害。待倭寇退去,人们回家,为表示哀痛,便在贴好的春联头上再加上一段白纸。于是这一风俗便代代流传下来。

  现在由于纸品生产企业不再生产那种专写春联的白头红纸,所以白头联才在我们的视线中淡出,终至消失。

  ( 贾枚 陈则东)

  添 丁

  “添丁”是在除夕夜进行的。

  当夜用过年夜饭,大人们都围坐守岁时,青少年们则三五成群,冒着除夕寒风出门“添丁”,即到当年新娶媳妇的人家去道贺,送上自己糊制的灯笼(因为灯与丁音近,故送灯是添丁的主要项目之一),祝主人早生贵子、早日添丁。主人则要用烟、茶和糖饼、甘蔗、福桔等回馈上门添丁的人们,象征共同添福,一起过甜蜜日子。

  这一习俗来源并不清楚,大约是古代中原先民移民福清时,当地还是一个人口稀少的地区。在农业社会,人口是最大生产力,于是人们便希望乡邻添丁增口,发展当地经济,于是便成为习俗。

  (贾枚)

  吃年夜饭有讲究

  福清人吃年夜饭有讲究。其一,无论菜多少,必须有一碗全鱼,寓意“年年有余”。其二,无论菜有多少,必须吃米饭,而且碗里的米饭不能吃完,要留一些明年吃,寓意年年有饭吃。

  (陈则东)
 年糕与叶向高

  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蒸年糕。有一年,叶向高的母亲在蒸年糕时,出了一个上联:“依奶(母亲)炊糖粿(蒸年糕),一团和气”,让叶向高对。那一年,叶向高才五岁,听了上联,立即拿一串鞭炮,放了起来,随口应道:“厕仔(叶向高的小名)放炮仗(鞭炮),万象回春”。童年的叶向高思维如此敏捷,应对如此工整,令人惊喜。这虽不算年俗,但融人蒸年糕时依然津津乐道。

   (陈则东)

  拜新座

  “拜新座”又叫“拜初二早”,在正月初二进行,是一种乡邻间互为吊慰的节俗。当天凌晨两三点后,村里男丁都要早早起床,在长辈带领下,到当年新丧人家祭拜。当年有新丧的人家此时则要在祖厅里设祭堂,点香白蜡烛,等候乡人上门吊唁。上门拜新座时,要向死者神位叩拜三叩九跪之礼,然后喝一口主人递上的红糖姜茶,并讲几句慰问的话后离开。这一习俗仅福清和莆田一些地方存在。究其根源是与明末倭患有关。

  相传明嘉靖年间,日本浪人屡屡进犯我沿海地区,进行抢烧杀掠,百姓苦不堪言。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除夕日,人们准备了一切过年物资,贴了对联,煮下年夜饭。此时倭寇突然来犯,乡人便纷纷逃避以防灾难。第二天傍晚,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打败入侵的倭寇,大家才纷纷从躲藏的地方返家过年,却发现有许多不便躲避的老人孩子被害。于是,第二天一早便上门为遇难者吊唁,向家属慰问。从此,拜新座便成为习俗流传至今。

(贾枚 陈则东)

  元宵节过桥

  元宵是春节的最后一天,也是最热闹的一天,称之为“闹元宵”。福清人闹元宵比别处多了一项活动:过桥。

  福清南门外龙江上的“利桥”由来已久。古时逢元宵节,官宦士绅,庶民商贾,文人仕女,成群结队,走过利桥,俗称“过利桥”,取其一个“利”字,祈求来年大吉大利。

  新婚夫妇元宵节还要过“养子桥”。“养子桥”本名“杨子桥”,古时位于小桥街左近,原是杨家捐资修建的一座桥,乡闾尊之为“杨子桥”。因为“杨子”与“养子”谐音,而福清话的“养子”是生孩子的意思。于是,元宵这一天,新婚夫妇一起过“养子桥”,祈求老天保佑,早生贵子。

  (陈则东)

分享
发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