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亮出刻有三明烙印的“城市文化主张”成共识

  当人们面对天生丽质的女孩,在惊艳的同时,自然会留意她有没有气质。而气质的生成,归根到底来源于文化的涵养,城市,亦是如此。

  文化是根,也是魂,链接着一个城市的过去和未来。当文化成为产业,随着经济脉搏跳动时,它也必将成为城市提升品质、丰富内涵的通道,也成为彰显城市魅力、推动“幸福三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可以说,有了文化,城市才有了温度,人们对这座城市才有归属感和认同感。以“城市文化”为核心话题,记者采访了部分参加今年“两会”的代表,亮出具有三明特色的“城市文化主张”成为大家共识。

  主张个性:

  

  彰显本土文化精髓

  万松青代表提到“城市个性”一说。她认为,城市要脱颖而出,必须拥有与众不同的个性,而个性,便来自于本土文化的滋养。“三明是一个建国后新兴的工业城市,因此,很多人武断地认为三明是一个没有传统文化积淀的城市。事实上,三明建市时间虽不长,但是它所辖的县、市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比如,沙溪河流域的沙县、永安、三元、梅列等,随着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原本脆弱的城区本土文化被冲淡,渐渐失去了其地域性文化元素所应拥有的符号价值。挖掘、打造三明本土文化品牌,应当加速度。”万松青说。

  蔡建境代表用“奇葩”来比喻三明土堡。他认为,发掘、整理、研究、保护、利用、宣传三明土堡意义重大。记者从市博物馆了解到,长江以南的土堡以福建为多,福建土堡以三明为多,主要分布在三明市的大田、尤溪和永安等县市。据资料显示,三明土堡的出现时间早于福建土楼,从这一角度,可以说先有三明土堡,后有福建土楼。福建土堡群在全国的古代防御性乡土建筑中独树一帜,其建筑风格的唯一性、构筑体系的独立性、整体保存的完整性、环境风貌的原真性、成组聚集的区域性、建筑艺术的完美性、抗争自保的社会性均是“土生土长”的,堪称独一无二。

  三明要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离不开对反映本土文化的优秀文艺作品的力推。“事实上,我市的文艺工作者已在行动,比如反映客家文化的《葛藤凹》、反映商帮文化的《永安笋商》、反映小吃文化沙县的《走出廊桥》等,作品出来后,政府相关部门应当跟进,有意识地进行包装宣传和推广,扩大影响力。”蔡建境说。

  主张细节:

  形成“无微不至”的城市文化气场

  “城市文化品位和文化形象,常常在细节中体现。”罗焕集代表提出了“细节论”这一说法。

  “城市很多公共空间,如果用心经营,将是一个个流动的文化长廊。”罗焕集建议:目前三明的公交站点橱窗中,大多只有广告,不妨开辟一个位置,将三明各个著名景点、历代在三明辖区生活过的历史名人、三明籍中科院院士群落等文化含量注入其中,每条公交线设定一个文化主题,通过一个个站点,串起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让我们的三明市民、外地来客,坐一次公交,便能对三明文化有个直观印象。“还有,公共阅报栏,目前市区难得一见,可以说,它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长廊,政府应当加大公共阅报栏的建设。”罗焕集说。

  提升城市品质,需要文化地标,也离不开本地文化内容在城市公共建筑中的注入,形成一个“无处不在”的城市文化气场。“城市在规划建设中应当避免城市面貌的趋同。另外,我们的许多广场、公园等因为缺少文化主题,让人印象深刻的很少。应该在公共场所上做一做文化的文章,譬如雕塑、彩绘、长廊等。”林建忠代表说。

  林建忠代表还十分关注实体书店的生存状况。他认为,一座城市的文化根源和氛围最好的见证,是漫步街头时漫不经心地一瞥,墨香四溢的书店映入眼帘。“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普及和手机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铅字省去了印刷的环节,以直观的文字形式呈现在屏幕上,种种原因让实体书店经营陷入困境。”他希望政府出台相应政策,以扶持这个承载城市文化、体现区域文化氛围的承载体。

  记者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3年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公共服务共给能力和水平。

  主张保护与建设并重:

  

  做文化的“守望者”

  “当人们在沙溪河边匆匆走过时,很少有人关注沙溪河西岸那些古老的门墙,它们曾经是辉煌一时的列西堡墙中最亮丽的一部分,并集合了本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陈江火代表说。

  据史料记载,列西(尾历)堡墙(城墙)始建于清朝咸丰六年(公元1858年),历时十一年,至清朝同治七年(公元1869年)完工,规模之大和时间之长是当时尾历(列西)一带绝无仅有的。南面有仁义、富华、封侯三坊,城墙长700余丈;北面为龙岗坊,城墙长500余丈。堡墙采用古砌工艺,高5至6米,底宽约2.5米。南北城墙共有20个城门。从这些史料上记载的数据,可想象当时列西堡墙建筑的宏伟,尤其是将各种民间的图腾文化与堡墙有机地联成一个整体,可说是三明城区本土文化中不可多得的一个特殊代表。然而,如今,列西堡墙仅存凝紫门、梅列门、康乐门。对此,陈江火代表提出:要避免城市记忆的消失,“因为重视保护和开发并重,像南京城墙、西安城墙、荆州城墙等保存下来的许多著名城墙现在都已经融入了现代都市,在城市中散发着浑厚的历史底蕴。”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三明人愈来愈体会到文化这一“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近年来,一些古建筑在打桩机的轰鸣中得以保留或重生。一些历史遗存保存较好,比如土堡。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三明境内保存较好的有205座土堡。“以前有一种观点认为保护与发展是一对矛盾,这种观念是片面的。保护也是发展,是发展地方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发展城市的文化产业。就像丽江,现在一年有23亿的产值,保护的同时不是发展得很好嘛!”陈江火代表说,他认为,对历史文化的“守望”,应该这样解读:守,是继承、巩固和呵护;望,是企盼、融合和创造。”●王艳蓉

分享
发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