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惠琨先生中篇小说——《钟声》及《诗文集》最近出版发行,引起我市社会各界关注。小说以文革为背景、母校渔溪中学为契点,描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生活经历。《诗文集》虽是随手拈来之作,却也蕴含社会变革真谛,成为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话题。 吃苦耐劳 成就事业 蔡惠琨是渔溪镇人,出身书香门第。舅公翁独健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父亲蔡逸松是一个乡村中学美术教师,渔溪第一代大学生。受家庭的教育熏陶,蔡惠琨从小吃苦耐劳、勤奋笃学。高考时虽然成绩优秀,但由于出身不好,只被一般大专院校录取,后分配到乡村当中学教书。 上世纪80年代初,蔡惠琨携妻女来到“人间天堂”香港。初到香港,他天真地以为,凭借自己一点的文学知识,可以与友人一起办刊特。他把刊物定名为“香港文学”,希望通过文艺作品打破商业垄断,宣传人道精神。可是经过三个余月的筹备,出资人说:“在香港,要叫你破产,请去办报刊。”刊物办不成了,他只好去打工。 第一份工作是问职香港希尔顿酒店。酒店高耸云天,富丽堂皇。但参加招工时他因不懂英语,只好被分配到糕饼部工作。糕饼部做的是洗刷扫地之类的苦活,但员工们没有半点怨言,努力工作,洗的东西又快又干净,他十分佩服他们。希尔顿的工作经历使蔡惠琨悟出一个道理:一切工作都不分贵J,只要努力去做,都可以做好。 后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感召下,他回内地开发房地产业务。他把希尔顿的精神贯穿到各项工程里,把事业做出成绩:成功开发房地产,创建民办校园,资助贫困生…… 教书育人 情有独钟 在湖北十堰经营房地产的岁月里,蔡惠琨积极响应中国侨联开展“侨声工程”活动,扶助贫困生入学。他主动要求市侨联给他扶助十个中学生的任务,这十个中学生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由于家庭十分困难,面临辍学的危险。他把十个贫困生揽到身边,供他们生活、学习,七年来风雨无阻,一直培养到高中毕业。为此,十堰市政府授予他“好心先生”的光荣称号。 十堰朝阳寺小学,原是郧阳地区地下党活动地方,文革期间朝阳寺小学被毁。文革后期,当地发动社会各界捐资重建朝阳寺小学校舍。蔡惠琨获悉后慷慨解囊,献出三万元重修朝阳寺小学。 2003年,蔡惠琨应江西省赣州市领导邀请,在古老的大余县城关附近,花费了100多万元自行购地建校,创办了由幼儿园到高中的梅国学校。 建校初期十分辛苦,蔡惠琨既是校长又是职员。每天一早就到工地,与工人一起干活,不论是炎炎的夏日或是寒冷的冬天,他总是与工人一起设计、搬运建材,抢时间,争取早日开学。有一次,县委书记到工地视察,见蔡惠琨在炎日下身穿背心,与工人一块劳动,竖起拇指称赞道:“蔡先生才是个搞实业的人。” 学校建成之后,招生人数不断增多,最多时达到近2000人,教职员工百余人。谈起建校,蔡惠琨乐得哈哈大笑,他说开创梅国中学是一生中最得意之作。 蔡惠琨办学的原则是亲力亲为,扎扎实实,不搞虚假,他与教师一起研究教育、教学,亲自处理学校存在的问题。他发动学生创办“梅国”月刊,培养文学写作人才,每一期亲自为“梅国”写稿,为学生修改文章。功夫不负有心人,梅国学校在蔡惠琨团队领导下,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办得有声有色,获得社会赞扬,2006年获得江西省赣南地区“模范民办学校”的光荣称号。 传承文化 润物无声 蔡惠琨父亲一生崇拜刘海粟与黄宾鸿,努力学习黄宾鸿的艺术特色并融会贯通,许多人都说:“蔡老的书画风格与美术大师黄宾鸿何其相似。” 为了弘扬父亲母校上海美专精益求精的艺术创作精神,蔡惠琨注重收集、挖掘蔡逸松老人生前作品,将其传承下来。经过整理, 其先父蔡逸松老先生的一百多幅字画在江西省赣州市展出,获到好评;随后,又在福州于山宾馆举办书画展,也深受福建文艺界的赞扬。同时,蔡惠琨还自费编辑出版了《蔡逸松书画》、《蔡逸松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册》两本书,旨在使中国上海美专的书法艺术万古长流。 如今,蔡逸松创导的侨声书画社也在渔溪镇区红红火火办起来了,蔡逸松的作品,蔡逸松的精神,永远留在人们的脑海里。 采访时记者获悉,蔡惠琨的自传体小说《脚印》正在修改和整理中,期盼他的人生感悟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心灵震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