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厦门老人不当县官当农夫 在同安种田16年

  有一个梦

  在经历了从农民到官员的各种角色后,老汪发现,他真正想做的事业是生态农业

  1988年,54岁的老汪向市农业委员会提交申请,要求提前退休。一个仕途正好的优秀干部主动隐退,让周围人很是诧异,可仔细想想,老汪辞官早有预兆,他的人生也不止一次这样干过。

  1953年老汪考上了厦门师范学校,195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教授政治课,同时担任团委书记。当年开始,学校给他机会去厦大进修。老汪在厦大“瞄”上了经济系,开始接触西方经济学前沿理论,并不知不觉陷了进去。结果,他在师范学校就不教政治了,转行教经济学公共课。老汪说,新鲜的经济学理论,很受学生欢迎。就当所有人,连同老汪自己都觉得日子会这样过下去时,一次返乡经历,改写了他的人生。

  “上世纪60年代初回翔安农村,当时还是集体公社算工分年代,我突然发现自个空有一套套经济理论,但连充公母牛怀孕生了的小牛怎样换算价值,这类基本生活经济题都算不清楚,惊觉偏离了生活实际。”这让老汪想逃离讲台,于是他主动请缨到基层生产队当农民,“去新圩公社诗坂大队三年,吃住都在当地农民家,每天拎着一个簸箕一把锄头捡牛粪、猪粪挣工分。那段日子跟农民打交道,请教种植、饲养知识,让我觉得自己对搞农业有向往。”

  结束基层锻炼,老汪被派往市委组织部,后来有机会做组织部部长,他却主动要求离开,“领导问我到底想干什么,我说我想去当工人。”老汪突然冒出的答案,让众人很是诧异,他的解释是,“感到那种机器化大生产太神奇了”。而他更深层的想法是,想为农村做些真正有用的事,就不能不懂工业运作。于是,1969年,他转战罐头厂,三年下来,他没有做领导,而是进车间“煮酱班”,单纯做工。老汪穿着工作服,在蒸汽房里刷锅,熟悉工业流水线,一待就是三年。

  1973年,老汪又被调往化工局任副局长,他自个申请管肥料生产。“我发现农村对化肥的依赖有些病态,这样下去,总有一天我们子孙的土壤里长不出食物。”这时,老汪突然了悟自己前半段人生下农村、学工业的目的,“也许我一直是想搞农业经济的,化肥厂让我真正明白自己要做的方向,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随着1975年担任同安县委副书记的时机,老汪再度潜心在农村调研、考察,同期自学生态农业相关知识。虽然此后生活仍有变动,但这个生态农业的梦想在他心里越扎越深,而他之后的所有重大人生决定也都和这个梦想有关。于1988年仕途正好时提前退休,他没跟人解释很多,就说“我想上山去”。

  第一桶金

  为了积累上山租地的资本,老汪下海经商、炒股,“凭运气”攒够了1000万元

  虽然做了多年生态农业的梦,但要真正投身这项事业,老汪明白他需要的不只是知识,启动资金更为重要。可54岁的老汪,回头看自己大半辈子积蓄,根本就不够上山租块地,就果断决定下海搏一把。

  于是,从54岁到62岁,近10年光景,老汪本就丰富的人生,又多了三站。

  第一站是位于黄厝的厦门市果树观光园,他在里面待了三年,经商赚了点钱,重要的是学到了更为实践化、市场化的经验。第二站,他来到佳绒有限公司,凭借经济学基础,很快为这家布艺生产企业找到新路子,用5年时间让企业盈利一千万元,分得20万元。1995年到1996年,听说股市大好,老汪就揣着20万元投身人生抛物线的又一站,他说是运气让自己很快掘得属于自己的一千万元。

  成了千万富翁,老汪根本没多想钱要怎么花,不顾家人反对,1997年,63岁的他毅然上山,这一千万让他在100多亩地上建起生态园的雏形。

  第一步棋

  老汪已经摸索出了一套生态农业循环模式,能够将猪、鸡、鸭的粪便转换为饲料、肥料乃至生活能源

  如今,老汪的生态园已有500亩。他的生态农庄已经初具规模——不仅建起了楼房,修了路,还养了3000多头猪、10000多只鸡。老汪生态园最大的特点就是独立的生态循环体系。

  16年实践,他摸索出四种循环模式。比如猪及鸭的粪便饲养苍蝇和蚯蚓,苍蝇下卵生成高蛋白蝇蛆,可做鸡的饲料,蚯蚓亦用于作鸡和猪的饲料。又如猪鸡的粪便收集投入沼气池后,产生的沼液用于灌溉果树,果子成熟后就作为鸡饲料的饲料之一。还有,猪鸡鸭的粪便收集投入沼气池后,生成的沼气成了煤气的代用品。

  “这些猪粪,都是黄金啊!”铺满200里山路的猪粪,在正午太阳照耀下泛着光,老汪一看到它们,就自豪地有些手舞足蹈。在文水山庄,一天24小时的供电也离不开这又脏又臭的粪便——粪便产生的沼气经常用不完,老汪就把沼气进行热能转化用来发电。

  “在有生之年,将自己绿色农业的经验在厦门乃至全国推广,做中国生态养殖的投石问路者”,是老汪的梦想。在他看来,只要有人走出第一步棋,生态农业这番事业一定能下出一盘大棋。而他在生态园里的成功实践,也得到了各级政府以及市场的认可。2010年,中国科协和财政部联合给老汪的“厦门市同安文水生态农业园”颁发了“全国科普惠农新村先进单位”的牌匾。

  算一笔账

  按老汪的理论,用三千头猪加一万只鸡的粪便加工成的有机肥,可以养肥一万亩田

  生态园渐成规模,各种证书、奖励向老汪涌来。某一天,老汪又发现,山上来的人也多了起来。“很多人找上门来,有调研的、参观的、采访的,更多的是来买货的。说要买我的猪肉,买鸡蛋。”老汪一下子有些忙不过来了,他雇了不少工人帮助自己,先后在岛外、岛内开起以自己姓名“汪添法”为招牌的农副产品销售店,生意很是红火。“大家喜欢我这里的东西,是因为吃着放心。虽然发展生态农业,是我的志向,赚钱不是目的,但我开心做这笔健康生意。”

  老汪说,接下去他打算构建有机化肥加工厂。去年秋天开始,他就把最主要的精力投身在此,建起一座灰色新厂房,占地近2000平方米。

  听着老汪激情满满地讲述他的生态农业蓝图,想想他这16年的“上山”路,再数数此前他为“上山”所做的一切准备,他确实堪称传奇。“他身上有股精神气,别人都没这种魅力。”大家都说,老汪上山做经营不是为钱,是为理想,所以才快乐。

  老汪算了笔账:用三千头猪加一万只鸡的排泄物加工而成的有机肥,可以养肥一万亩田地,产出的都是有机食品。“要是人人都能这样做,市场上根本就不可能出现打着有机标签的高价菜,而病从口入的隐患也会离我们更远一些,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看到土壤里发出绿色的芽来。”老汪说,这是他的理想生活。

  人物名片

分享
发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