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清流:机构养老 小步快跑的"朝阳产业"

  自1996年开始,我省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养老成为很多家庭的必答题。快步进入老龄化的清流县,在推行政府和社区养老的同时,也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这场与时间“赛跑”的竞赛中来。同时,由于老龄化步伐的加快,也有不少社会力量看到养老这一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以公建民营为模式兴建的清流社会福利中心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76岁的刘善祥推着71岁的妻子张优秀,在清流县安养中心的花园里散步
76岁的刘善祥推着71岁的妻子张优秀,在清流县安养中心的花园里散步

  住与不住的抉择

  ——对于老人来说,住,孩子们背负不孝骂名;不住,不忍心让孩子们奔波劳碌

  21日,坐落于县城一隅的清流县社会福利中心安静而有序,两栋新大楼之间的一块空地上,79岁的赖招财推着轮椅上78岁的老伴缓缓前行,偶尔还会凑到耳边跟她说话。

  “去年10月这里刚开始试营业时我们就住进来了。”老赖十分健谈。他俩是第一对住进这里的老人,“当时,为了这事我和孩子们争了好些天”。

  5年前,赖招财的老伴瘫痪在床,从此,老赖就当起了全职保姆,照顾老伴的吃喝拉撒睡,从天亮忙到天黑。3个在城里工作的孩子一有空就往老人这边跑,为了不给孩子们添麻烦,赖招财始终坚持留在嵩口镇邱寨村的老家。

  赖招财家里的情况并非个例。统计显示,2008年,清流县60岁以上老人已经占全县人口的12%以上,达1.9万人,早已迈入老龄化社会。而在当时,清流仅有县城的福利院和乡镇敬老院免费承担数百名“五保户”的养老任务,此外还有部分社区养老,剩余部分老人养老主要由子女承担。

  清流县民政局局长刘忠说:“根据调研,这1.9万人中,有近2000人有机构养老的需求。而这一块如果全由政府投入需要几个亿,对于财政并不宽裕的清流来说,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怎么办 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建设模式进入了清流县的视野。经过前期周密的调研和论证,社会福利中心被纳入该县为民办实事项目,2010年7月动工兴建。这个占地45亩的项目将分两期建设,预计总投资2亿元。

  赖招财夫妇入住的老年安养中心属于一期工程,由各级政府部门投入1600万元建成,建成后交给企业承办,养老服务的各项设备投入和人员岗位设置费用全部由企业自己承担。一期工程还包括一个与之相配套的医院,由企业投资,目前已投入6000多万元,年内可投入使用。医院以非营利机构注册,建成后除了方便老人就医之外,也将对外营业,所有的盈利返回用于县社会福利中心的发展。这就是清流县设置的“公建民营、医养结合”。

  去年10月,老年安养中心的试运行就引来不少咨询电话,但来者寥寥。问题在于,住还是不住 不少家庭为此争论:

  “5年下来,说不累那是骗人的,但真的不忍心看孩子们奔波劳碌。”在山区小城,不少人的观念里,把老人送进养老院,会被人戳脊梁骨说不孝。但是,想到3个已到中年的儿子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妻儿,还要往老人这边跑。老赖夫妇坚决入住!两人的收费按护理等级,每个月一个交960元,一个交1400元。

  “轻松。聊天之外的事都有人照顾着呢!”老赖享受这里的生活,孩子们有空就来看望,一大家子人都决定要回老家一起过蛇年春节。

  委屈背后的骄傲

  ——对于护工们来说,脏累是其次,由于老人护理的特殊性,有些委屈只能默默承受

  “去福州培训考护工证的一个月,不时会想起他们。”28岁的刘莉是老人安养中心最年轻的护工,回到工作岗位的她先去看了78岁的老王。

  “老王,在干吗 ”

  “我要唱歌。”躺在床上听电视的老王说。

  “好,我先唱,解放区的天是明亮的天……”刘莉起了个头。

  刘莉扫视了房内的情况,露出欣慰的表情。家住温郊乡桐坑村的老王双目失明多年,起先是3个媳妇轮流照顾生活起居,后来,由3个儿子负责了一段时间。时间久了,次数慢慢少了,老王养成了在地上摸爬滚打,睡觉也在地上的习惯。

  刘莉还记得,老王刚被送到安养中心的时候,身上穿的那身衣服洗了4遍水还是黑的。在地上摸爬滚打的习惯也带来了,对老王的护理是最脏、最累的棘手工作。不久后,护工们发现他喜欢唱歌,大家商议后决定用教他唱歌的方式来矫正这些不好的习惯,考虑到他失明上厕所不方便,专门定制了一个移动马桶放在床边,解决了这一最大脏乱来源的问题。

  “其实老王的心里明亮得很,对他好他都记得。现在他对护工们的态度也不像最开始那么差了。”在刘莉眼里,安养中心的老人们都像小朋友们一样“十分可爱”。

  对于护工们来说,脏累是其次,由于老人护理的特殊性,有些委屈只能躲在背地里哭哭。

  是什么在支持着她们坚持护工工作

  “因为我们都会老。”她们的回答很简单。家人的支持也是她们的最大动力,刘莉最骄傲的事情是,她的儿子会自豪地跟同学说,我的妈妈是护工。乐观的刘莉补充道,一些委屈哭完也就好了。

  护工们说,老年安养中心的工作尽管脏点,累点,但有意义。

  老人安养中心护理部主任张毓英是一名退休护士,曾任三明第一医院急救中心总护士长。得知清流有了老人安养中心,决定回到山区,让自己的护理知识发挥余热。安养中心的12个护工上岗前已经过内部培训,不久前还选送了6名护工去福州参加闽台家政培训,目前已有8个护工持全国通用护工证上岗。

清流:机构养老 小步快跑的
清流:机构养老 小步快跑的"朝阳产业"

  “相比于硬件设施,养老机构的‘软件’同样重要。”清流县社会福利中心主任曹德忠说,有意向的老人可免费试住半个月。在招聘护工时,爱心是第一前提。“虽一时难以衡量,但可长期观察。”

  迎着朝阳小步快跑

  ——对于养老机构来说,积蓄持久生存能力的过程好似一场长跑,拼耐力不拼速度

  非盈利机构如何持续

  安养中心共有198张床位,记者采访期间,共有28位老人入住,这也意味着有170张床位处于空置状态。自去年11月1日落成以来,先后有40位老人入住,但多属于临终关怀。对于这一成绩单,曹德忠说,这是一个“困难时期”,在意料之中。

  他算了一笔账,以目前的入住人数,福利中心每个月收入3.2万元,仅水电费、伙食费、工资等每月再花9万元,每个月经营者要亏损5万多元。同时,预计这种情况仍要持续一段时间。

  “当入住人数达到90-100人就可实现收支平衡了,”曹德忠这样比喻道,“养老产业正迎着朝阳小步快跑,但这是长跑,比拼的是耐力。”福利中心一期工程的配套医院预计年内可投入使用。在一期工程与社会需求发展相适应后,二期工程将会展开,建成后,床位可达900张以上,基本可满足各种层次的需求。

  数据显示,我省从1996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15年,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539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4.16%。截至2012年,每千名老年人床位拥有数仅20.9张,要完成“十二五”规划每千名老年人床位拥有数30张的目标任务还很艰巨。

  在省发展改革委的积极争取下,从2011年起,我省被纳入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省份,两年间共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33亿元,共扶持全省86个县级社会福利中心、乡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建成后将新增养老床位9400多张,缓解我省养老床位紧缺状况,推动全省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建立。

  同时,我省还下发了《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了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在用地、税费、补助补贴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一些业内人士分析,相比政府和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最大的难题有二:一是观念的改变仍然不是短期内能实现的,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安养中心,都要有一个心理准备的过程;二是尽管收费严格按照最低标准,但对于大部分山区群众来说,压力不小。目前,省里对每张床位的补助是100元。下一步,根据机构养老的发展阶段以及地区群众承受能力适当调整补助标准,关系着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持久生存和群众的承受能力。

分享
发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