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尘,俗称筅堂 扫尘,俗称筅堂。农历年底,一般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至三十日之间任选一天,捆扎新砍的竹制扫帚,打扫自家住宅,洗涤家具器皿,将家里的里里外外打扫干净。筅堂日都要煮猪血番薯粉当午餐。猪血有去秽除尘作用,可将筅堂时吸入体内的尘污清除干净。 民间祭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民间祭灶的日子。这天各家各户备灶糖、灶饼祭灶公、灶妈。传说这天是灶神回天庭述职的日子,主人家置灶糖、灶饼给灶神送行,所以又叫送神。第二年正月初四晚饭后,家里要置香烛果品,贴新灶君图,迎灶君回来。这一习俗随时代进步逐步有所变革,而改成贴春牛图、贴灶君联的做法了。 送年 俗称女婿为半子。所以女婿有向岳父、岳母送年货的风俗,民间叫做送年,实际是送年货的缩语。新婚的头年礼仪要求比较严格,一般需送猪蹄一副,线面5斤,5素5荤10件。第二年以后,礼仪数件数不拘。送年是尊老敬贤的古朴民风。 挂年画·贴春联 除夕那天,换桃符、贴春联,室内贴挂年画,布置一新。现还把瑞云塔、 龙江桥、石竹山等地方名胜印成年画月历牌,发行各地,沟通各乡民众间的感情。 春联有白色联头。相传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除夕,倭寇入侵福清,人们贴了春联后逃难而去。等戚继光击溃倭寇后回来,有些人不幸蒙难。为了表示对死难者的哀悼,丧家均贴上素联(多为绿色),亲朋戚友则在红联上加贴白联头致哀。红联身白联头反映了乡里敦睦、和衷共济的淳朴民风。 分年 分年原叫本年,意即过了年就是明年。因春节忌讳不吉利的话,避讳说“旧年”,便将一年中的最后一两天称为本年。后来方言讹传,便成了分年。除夕这天或前一天举行的分年活动主要是祭天地神,祭祖宗。祭天地神须8果3牲,祭祖宗要10素10荤。分年开始时应点放爆竹鞭炮,意即上达天庭,下告地府。这些活动虽含有迷信色彩,但表达了尊敬祖先的美德。现在分年风俗在乡间尚有流传,但不备或少备祭品,只在已亡故的先人遗像前燃点卫生香,摆设果品,表示敬意。 守岁夜 除夕之夜,民间古有守岁的风俗。这天夜里,一家老少围坐着吃团圆饭。年夜饭多凑成10碗10盘,取十全之意。饭后长辈向未成家的男女馈送压岁钱。不问年龄多少,凡未成婚的都有得到压岁钱的权利。主妇要装岁饭、煨火母,切好大年初一要用的蔬菜、鱼肉等食品。然后,家长添油点灯,合家一起洒扫庭院,添满水缸,接着便合家围坐一起,促膝谈心,直至天明。 拜年 正月初一日,又称元旦,午夜刚交,就有人放鞭炮。有初一起得早,全年都起早之意。初一这天的早饭,各家各户都吃线面,还配上太平蛋一双,希望一年中福寿绵长,太平如意。这餐第一口多吃面或蛋。不先喝汤,这也成了习惯。因而有“出门便逢下雨是因喝面汤”的说法。拜年时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万事如意,合家平安。主人也要作揖回贺,然后请客人享用果品、瓜子。这一天,凡在路上遇到熟人,无论友善与否,均应点头致意,还要互道恭喜,互祝平安、发财。 初一清早的禁忌很多,主要有: (一)忌扫地。怕扫掉财气。后来改成从大门口往里扫,垃圾不往外倒,等初三开假后倒。 (二)忌操刀。恐动刀不吉。这一禁忌是防止初一日不慎伤了手脚,破坏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三)忌说晦气话。免招晦气,实际上是怕言语之间相左,产生争执,有伤和气。 (四)忌打骂小孩。怕哭声不祥。这一天大人都尽量满足孩子要求,让孩子过得愉快。 (五)忌讨债。以大喜日子不为难别人,体现福清民间素有仁爱友善的古风。 总之,这天要尽量过得愉快。通过拜年活动增进睦邻关系,消除一年之间积下的怨气和误会。 共和国成立后,这一天,乡间各地都敲锣打鼓慰问烈、军属。许多机关单位举行团体拜年,互相祝福,交流思想,增进友谊。 拜初二 拜初二,古称拜神座。这是民间节假日间吊唁死者、安慰死者家属的活动。凡上一年有逝去者的家庭,这天都给亡灵设灵座,让亲朋戚友来吊唁。传说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年底,戚继光击溃了入侵福清的倭寇后,逃难的人们相继回家过年。初一早上见面时互道恭喜、互祝平安后,第二天,就到死难者家中吊唁。后来沿袭下来,成为独有风俗。除了吊丧(拜神座),现人们于初二日仍不互相串门。初一去过的人家,初二方可登门,否则触犯忌讳,就要被人埋怨。 开假 初三这一天,各家各户收起岁灯,将岁饭上的红枣、花生仁和龙眼肉收藏起来,岁饭重新蒸热后,全家饱餐一顿,表示终年光明,终岁有余。商店初一、初二停业,初三开门营业,所以初三又叫开假。福清还有请初三的风俗。初三这一天,有新嫁女的家庭,多派新娘子的小弟或兄弟辈少年到亲家处,请新娘、新郎回娘家。头年请初三,娘家要设宴招待女婿和出嫁的女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