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武夷山余家制茶六代传人讲述岩茶文化故事

就着大好天气,余盛良(左)在忙着给茶树“客土”就着大好天气,余盛良(左)在忙着给茶树“客土”

  余盛良,武夷山市擎天岩茶厂厂长,习茶18年,是余家第六代继承人。在这个不到40岁的茶人身上,这些年,发生了一些风生水起的故事。

  茶人缘起

  前日,我们来到武夷山市擎天岩茶厂,采访了余盛良,他向我们打开话匣。

  余盛良说,他继承了自家的茶产业,那时候就立志,“我会做出最好的岩茶,送给曾经培养过我们民兵成长的部队首长品尝。”和父辈们一起种茶、制茶、卖茶,他学得最勤,做得最实,进步也最快。闲暇时间,文化水平不高的他,饱读武夷山人文历史的书,还有茶文化、茶叶生产与制作的专业书,遇到不懂的问题,他总要问个明白。他认为,要从事茶业,练好内功绝对有必要。如今的他,自学成才,已获得高级评茶师、高级茶叶加工技师等称号。

  每年,余盛良都会带领大学生们学习采茶、制茶。他说:“人们对茶寄托的、要求的,需要通过恰当的人来实现。习茶、悟茶,从技到艺、到道,这就是我最终想要告诉学生的。”对茶的爱惜与善意,延续到余盛良的生活中。

  十年后,一次机缘,让余盛良兑现了自己亲手将好茶奉给首长品尝的承诺。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来武夷山视察,不仅品尝到了这位民兵营长做出的好茶,还被他土生土长的创业精神打动,欣然为他的厂名题字。

  尊崇自然

  余盛良说,我们村的茶为什么好 归根结底就是自然环境。环境对茶叶品质的影响非常大。通过麻雀、茶毛虫等生物链治虫,茶叶就能接近有机食品的标准。武夷山特有的丹霞地貌,石头经过漫长风化形成的土壤,它的ph值等特性和别处不一样,在这样土壤里的茶树是长不大的,所以,武夷岩茶有一种特别的味道,那就是“岩韵”。

  “为了卖出好价钱,村民们保护环境的意识越来越强了,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少了,自觉施用有机肥,采取人工除草和生物杀虫,这样武夷山的生态也能越来越好!”

  “有的人喝茶一味单纯地强调甘甜,不容忍一丁点的苦涩。”在余盛良看来,一杯茶,香、甜、涩、苦都要有,不必去回避苦涩味,自然的滋味最重要,略带苦涩而口感丰富的茶才能带给人绵绵不绝的惊喜。

  遗物见证

  道观石秤砣、光绪瓷秤砣、文革茶叶罐……这三件宝贝是余盛良的传家宝,我们有幸目睹与见证了它们的风采与历史。

  “我要好好保护这三件宝贝,虽然称不上珍贵,但它见证了余家世代做茶的历史。”瓷秤砣,它凝聚了清代余氏茶商的一番心思,秤砣不大,可压百斤,正好是一担茶叶重量的标准值,为什么要用瓷做呢 余盛良的解读让我们信服,“这瓷易碎,用它做秤砣,时常受到磕碰,就时常警示我们做生意要小心,权衡公平,别砸坏了自家名声!”家中还有一只石秤砣,它体型粗犷厚重,是民国时期的遗物。余盛良说得很幽默,卖茶叶是有机会赚大钱的,但我们茶农朴实,货真价实,就像这朴实的石秤砣;第三件宝是“文革”遗物,一个茶叶罐。只见茶叶罐上印着毛主席语录:“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同志们千万不可粗心大意!”如今看来,这一句毛主席语录,不是广告,却胜似广告!

  茶乡情结

  茶乡里长大的孩子,总带着茶乡的情结。余盛良是个随性爽直的人,他爱茶惜茶,不仅把自家茶经营得一年比一年好,还兼任村支部副书记。他说自己富了,不能忘记带动岩茶村的群众致富。看到村里一年一度的斗茶赛名气越发大了,他倍感骄傲。

  余盛良介绍,余家做茶已经是第六代了,岩茶村做茶历史更长,有八百余年。武夷山自古以来斗茶之风盛行,而与此相应的是茶文化的大力传播与发展。斗茶可以很好地展示一个地方茶叶的优良品质,推广饮茶之风。茶客们也可以在斗茶中品味各种茶品,畅享大自然的回甘。

分享
发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