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台湾摄影界“摄影老顽童”大田“寻根”

  ●本报大田记者站 郑宗栖 张知松 文/图

  2月17日,农历正月初七,“闽南后花园”大田县城乡处处氤氲着喜庆的气氛。当天大田县太华镇西埔村正举办祭祀民主公的民俗活动,观者如云,其中一位长者穿着风雪衣,戴顶小帽,拿着相机,拍个不停。他叫秦凯,在台湾摄影界被称为“摄影老顽童”。

台湾摄影界“摄影老顽童”大田“寻根”
台湾摄影界“摄影老顽童”大田“寻根”

  “我的根在大陆”

  “我们台湾的根在哪里 如果台湾没有了妈祖文化,我们又会如何呢 我要趁有生之年,通过手里的相机记录下闽南文化与台湾的关系,告诉台湾一代代的年轻人与闽南的渊缘……”秦先生一见到我们,就聊开了。

  1922年3月,秦凯出生于北京,是位名副其实的“90后”,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仍坚持用镜头记录着这个美丽的世界,分享自己别样的人生经验。

  秦凯11岁时就喜欢上摄影。17岁时他从拍的第一卷底片里挑了四张参加《良友画报》摄影比赛,结果无心插柳,竟有三张照片获奖,一鸣惊人,他的人生就此改写。他先为《良友画报》拍照片,后来当过记者,拍过电影、电视,与摄影结缘80多年。1946年10月,他在军队任新闻官,临时“支援”了一回报社,结果就进了“中央社”工作。作为一名资深摄影记者,他的镜头关注过1951年花莲地震等台湾重大历史事件。上世纪八十年代,秦先生才得以重回内地,然而没能见到留在上海的父亲最后一面,成了他一生的遗憾。秦先生说:“这份情是我最割舍不下的,我的根在大陆。”

  近三年来,秦先生用镜头聚焦闽南文化,他想走遍八闽大地,了解民俗,以此挖掘闽台两地的相通、相连之处。

  “大田古建筑要好好保护”

  参观完西埔村民俗活动后,秦凯走访了闻名海峡两岸的魁城村连氏龙井大宗祠,小华村泰安堡、广崇堂。他的脚步有些蹒跚了,有时还要人搀扶着,但他的精神却是那样矍烁,耳聪目明,双手干练有力。他东看看,西瞧瞧,不时地拿起他的“大炮”,对焦,按快门。

  在魁城村的蛟龙井祠,秦先生看着祠内的窗花,饶有兴趣。他说:“台湾的一些宗祠也有这类的窗花,虽然有些变化,但还可以看到相似相连之处。”得知大田是台湾的连氏、郑氏、肖氏的祖籍地时,他略显惊讶;看到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为蛟龙井祠的题词时,秦先生又一次重复说:“闽台本是血脉相承啊!”

  攀谈间,秦先生说,现在不少台湾年轻人忘记了这些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他的一位孙子长期在美国,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各个方面都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另一位孙女则受到韩日的影响,生活中样样都唯韩日是好。特别是近几十年,台湾的文化受到韩日的影响很大,有些年轻人甚至认为豆腐的“老祖宗”是日本。他说:“这些都是‘忘本’的。海峡两岸虽有历史之因,但是无论吃穿住行,还是言语文字等方面都是一脉相承,特别是深受福建影响,这些都是无法割裂的。”

  用画册传承闽台文化

  一路上,秦先生很兴奋,他对大田富有闽南特色的古建筑风格十分兴趣,见到青瓦飞檐,镂空木雕,频频按下快门。他说,这些东西要好好保护,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不仅是物质上,更是精神层面上的,充分体现了闽台两岸的历史渊源。

  参观小华村的泰安堡时,秦先生感叹于大田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感叹先人们勇于与土匪作斗争、追求安宁幸福生活的勇气与毅力。他说,现在介绍闽台相连的文化书籍大多是学术性的,大众或看不懂,或不喜欢,如何让大家又喜欢、又通俗易懂呢 他决定用自己的摄影之长,深入到闽南各地,拍下与台湾相同、相连、相近的闽南文化,然后整理成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传与后人,从而更为直观、通俗易懂地向人们展示富有深刻内涵的闽台文化,告诉在台的后人与闽南的渊源,不能忘了中华之根。目前,他已完成整个活动计划的八成,全部完成后,将主要面向我国台湾、东南亚及欧美地区的华人中小学校展出、传播,他要让年轻的一辈去认识,去感悟,去传承灿烂辉煌、博大精深的闽台文化。

  秦先生的助手名叫江麟,是位三十岁出头的小伙子,一头长发,艺术范十足。近年来,他以拍摄影像资料的方式记录着秦先生的每一次行踪。在魁城村参观书院时,他为了拍摄取景一不小心踩空,掉进水田里,裤子和鞋子全都是湿漉漉的泥水,他也不慌不急,继续拿着摄像机拍摄,淳朴的山民们连忙取来裤子和鞋子要他换上。江麟说:“大田人真的好热情!”

  秦先生有位孙女在美国著名医科大读双博士,她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很感兴趣,目前在研究中国的中医药学和针灸学。秦先生说:“下次再来大田,我也把孙女一起带来,带她来寻根,来寻找我们的源头,还要去传承它。”

  望着老人瘦削的背影,记者对这位九旬老人的用心肃然起敬,心中萌生了一个期盼:愿闽台文化能薪火相传!

分享
发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