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夷新闻网讯 3日,政和县杨源乡坂头村油茶基地,和之源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祖力忙着组织村民在锥栗山上套种油茶。陈祖力介绍,村民套种的油茶苗都是他们公司免费提供的,今年,在高山区三个乡镇的锥栗山上已套种油茶3000多亩,计划完成8000亩,套种油茶即可蓄水固土,防控锥栗病虫害,挂果后效益比锥栗要高好几倍。 眼下,由于政府的资金支持,政和农民在自家锥栗山上进行油茶、红豆杉、楠木、厚朴、湿地松等各种常绿经济林木套种,提高水土保持能力。 位于闽江源头的政和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过去,群众开山种果、种茶导致高山、远山、陡坡土地的开垦比例偏大,造成水土流失;近年来,高速公路等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增加,水土流失有所加剧。根据2011年全省水土流失遥感测控调查,政和县水土流失面积224.23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2.74%。 去年,政和县结合省级生态县创建活动,大力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全县投入资金12118.78万元,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935万亩,100%完成省下达任务。其中造林24950亩,封禁13745亩,坡耕地改造645亩。 按照科学发展理念,政和县坚持生态建设与经济开发紧密结合,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径流调控为基础,坡耕地基本农田及拦、引、排、集、蓄、灌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配套建设为主线,绿色产业发展为依托,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与农业耕作措施有机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治山与治水相结合,实行山、水、林、田、土、路综合治理,形成了多目标、多功能、高效益的水土保持综合体系。2012年在石屯、铁山、外屯等乡镇小流域内完成了水土保持综合防治面积28815亩。 在铁山镇大红村里屯洋溪畔,沿着小溪边筑起的生态格网拦沙坝,已爬上青青藤蔓。政和水土办主任薛盛明指着脚下拦沙坝介绍说,生态格网拦沙坝既能起到拦沙、消能等水土保持作用,还能让鱼虾等水生物在石缝中自由活动,一举两得。 “对于山上的流失斑,我们采取山头造林,山腰坡耕地改造成梯田,山脚筑护岸,砌挡墙措施进行综合治理。”薛盛明说, 此外,围绕改善生态和扶贫开发的双重目标,政和县以生态位置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农户为主要搬迁对象,依托中心村镇和工业园区进行集中安置。 2012年,投资685万元,实施造福工程搬迁1800人,减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 通过综合治理,去年政和县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5000亩,该县小流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项目区林草覆盖率明显增加。如今的政和山更绿了,水更清了。 (赖家松 徐庭盛) 生态护岸成乡村新景观 武夷山两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任务逾八成 大武夷新闻网讯 岸边是整齐划一的新村,岸上树枝吐芽、杨柳低垂,村民在绿树成荫的广场上闲聊,这是武夷山市洋庄乡大安村一条长达600米生态护岸旁的景象,溪流、护岸、新村、山野和谐地融为一体。 “与大安生态护岸不同的是,这段护岸我们采用的是生态网格工艺,就地取材,将河边的鹅卵石装入这样的钢丝网中,不破坏生态环境,不用一滴水泥,时间一长,网格内还能长出草来。”2日,在洋庄乡葛仙村近300米长的生态护岸边,武夷山市水利局党委书记李衍怀拉着钢丝网说,像这样护岸与周边生态浑然一体的生态护岸仅在西溪流域就有6处。 据了解,采用生态网格工艺建设的生态护岸最大的好处是原生态,不破坏水体、石体、山体,钢丝网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能保证30年不烂,只要依岸设计钢丝网框,把鹅卵石装到框里即可,即美观又生态。 “西溪流域水土保持是我们去年治理的重点,今年我们将把治理的重点转到黄柏溪流域,将投入1000多万元。”武夷山水利局局长吴平西介绍。 据悉,武夷山市在今后的水土保持和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将大量采用生态网格工艺建设护岸,尽量不用或少用水泥,确保每个水利项目都能做成生态项目,在造福百姓的同时还能成为一道风景。 根据武夷山十二五规划,从2011年至2015年,武夷山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为15717公顷。为此,武夷山市一方面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宣传教育,散发宣传单,在城村小学、洋庄中小设立两个水土保持基点校,营造保护水土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开展预防监督,对22个高铁武夷山段的弃土弃渣场及欲变更渣场进行检查,确保达到水保要求;同时每年大力度地开展小流域水土保持整治和茶山整治工作,采取符合武夷山生态标准的方式进行治理,至2012年武夷山已治理水土保持面积13041公顷,完成任务的80%以上,余下的2676公顷今年基本可完成。 (金文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