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 古人看节俭 俭的品德的养成,通常情况下是由家境、国情、人生经历所致,《旧唐书·马周传》有云:“贫不学俭,富不学奢。”意思是说,家境贫寒之人,不学也会具有俭德;家境富裕的人,不须学自然就会奢侈。“人性无涯,奢俭由势”(《晋书·范汪传附范宁》),人生境遇不同了,势之所致,必然或者由奢入俭,或者由俭入奢。 尽管“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但这种转化的可能性,始终是存在的。这种转化的可能性,使俭德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国奢则示之以俭,国俭则示之以礼”(《礼记·檀弓下》),“君子制俗以俭,其弊为奢,奢而不制,弊将若之何”(王安石:《风俗》),用俭来教育人们,扭转不良的社会风气、习俗,否则,奢靡成风,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儒家认为,尽管墨子所强调的节俭、节用有些过分,但其基本精神是不可否认的。“墨者俭而难遵”,“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