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七旬老人独守一山村 泉州农村“空心化”加剧

  用柴火烧饭后,黄景星收集木炭取暖

  村民越来越少

  野猪越来越多

  下玲村72岁的黄炳峰村民说,上世纪初,洋山村因为山上竹子多,曾经开办过造纸厂,外来人口很多,最多的时候有十几个姓、上百个人口。后来,村里的人开始往外迁,村庄慢慢衰败下来,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只剩下四五户,如今仅剩黄景星一人。该村村支书黄升锹介绍,整个下玲村有5个自然村,共计1068口人,而现在留在村里的大约只有300人,都是老人和小孩,每个自然村平均不到60人。而据他所知,黄景星老人一生未娶,也没有其他兄弟姐妹,他一个人住在洋山村的老房子里,村里也曾动员他搬下山,到村部附近居住,但老人不肯,因为觉得在洋山村住比较习惯。

  回忆起洋山村的变迁,黄景星清楚地记得,1993年和1994年,村里出现了大规模的外出打工潮,从而引发搬家潮。“先是年轻人出去,后来四五十岁的人也跟着出去了,再后来,一些老人和孩子被接走了。”搬走的村民,有些搬到下玲村部附近,有些远走顺昌、长泰等异乡。一些外出的青壮年挣到钱后在县城买了房子,将父母和子女接去居住,老家的房子也就慢慢被遗弃了。起初逢年过节,还有一些村民会回来给老宅贴上对联,放鞭炮。再后来,连这样象征人丁兴旺的事也不做了。黄景星说,以前过年还能热闹一阵的小村庄,现在一年四季都很冷清,洋山村就像他,一日比一日衰老。

  黄景星老屋一旁的田里,是已经干枯的稻茬,那是他自己种的,但收成并不是很好。“这些天杀的,尽知道来祸害。”他骂的是山林里越来越多的野猪。每年秋收时,它们赶在黎明前跑到田地,糟蹋了黄景星的稻谷。黄景星知道,和“野猪家族”相比,人要在这里生存,越来越不占优势。而十几年前,情形完全相反,那时两三天也发现不了野猪的踪影。

分享
发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