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厦市委书记对话央视名嘴 论厦门如何走出“小岛思维”(图)

一位是厦门走出的央视名主持;一位是来到厦门的市委书记。
一位是厦门走出的央视名主持;一位是来到厦门的市委书记。

  针对厦门要大还是要小,厦门如何克服“小富即安” 今晚9点55分,央视2套知名栏目《对话》将重磅关注厦门如何“走出小岛思维”。“咱家人”陈伟鸿精彩对话“当家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对此一一解码。

  央视来厦录制节目期间,导报记者获邀走进央视《对话》现场,记录了其中充满辩证、妙语连珠的精彩“对话”。

  对话

  厦门爱“大”,但也不能大手大脚

  厦门爱大,连种树都要种大树。在于伟国看来,并不能因此抛弃“小”,“小的时候我们要盼望着长大,真长大时,我们不能忘了小的,不能丢了小”。

  陈伟鸿:在录制这次对话之前,我跟您身边的工作人员有过交流,他们说,于书记很喜欢说这个“大”字。

  比如说,做事要有大的气度,视野要有大的格局,甚至连种树都要种大树,所以我问问于书记,是不是我们一直渴望“大”,于是我们就可以把那些“小”抛掉,因为“小”确实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阻碍过我们的发展。

  于伟国:这个“小”并不是都要抛掉,小的时候我们要盼望着长大,真长大时,我们不能忘了小的,不能丢了小。在城市、企业以及每一个项目、事业进展当中存在大和小的辩证关系。

  比如现在的厦门市正在长大、变大,但是在大的过程当中,我们千万不能忘了小。比如说我们对土地的利用,现在的空间确实扩大了十几倍,但在土地的集约利用上,我们宁可小一些,绝对不能大手大脚。

  再比如说,我们的城市在不断地优美,但是并不等于就是简单的高楼大厦的堆积、累积,城市再现代化,也还是需要小街辅巷,也还是需要小桥流水。这样的小是这个城市的内涵,是这个城市的标记,是这个城市的美好的传统。

  更进一步讲,在邻里之间、人际之间的那种传统美德,我们过去那种邻里相亲相爱,这样的人际关系我想并不会因为现在城市现代化,我们就把它淡化了、丢掉了。所以在城市长大的过程当中,有许多从这座城市,从它的几百年前,乃至更久远的时候带来的这些“小”,这些美好、珍贵的东西,我们永远要珍惜它,永远要呵护它,永远要把它放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位置上。

  观念“长不大”,城市就“长不好”

  城市的骨架,是产业,不是高楼大厦。在于伟国看来,管理者的观念“长不大”,厦门就长不大,更长不好。

  陈伟鸿:变大的方式有很多,有人会非常高调地说,我要把它做大,这也是个变大。那么于书记,您渴望的变大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于伟国:对于城市的发展,我更愿意用“长大”这个词,就像小孩长大成人一样。按照城市发展的规律,城市一步一步地长大。

  长大是这座城市发展的规律,我们也要运用这种规律,使这座城市长大。如果我们对规律研究掌握得不到位,或者说我们的知识本领、我们的工作跟不上,就可能人为地做大。

  陈伟鸿:您渴望的长大包括了哪些方面 厦门在下一步的发展过程中,最迫切需要的层面包括了哪些

  于伟国:城市的长大,我以为,首先,我们的发展确实到了需要这座城市扩展的时候。首先,要有产业强有力的支撑——— 产业才是这个城市的骨架,不是高楼大厦。没有强有力的产业的支撑,这座城市做不大、做不强。

  所以,一大批知名的企业先到了岛外,他们为岛外新城的建设奠定了扎实的产业基础,随之而来的是人才的基础。为企业服务配套的相对应的社会事业、文化事业也慢慢地发展了,相对的人文的支撑也起来。这样的城市,就是按照城市自身发展的规律建立起来的,不断地壮大。

  城市长大,还需要观念的长大。如果我们作为一座城市的建设者、管理者怎么看待城市的长大,怎么实现城市的现代化,这样的观念不到位,长不大。那么我们这座城市是长不大,更是长不好的。

  小富即安,有的“安”还是可以有

  伟鸿“怕”被说小富即安。但在于伟国看来,市民安心地在这座城市生活、工作、学习,这个“安”是一定要有的。

  陈伟鸿:说实话,我常常会听到别人对厦门的溢美之词,但是我最不爱听的四个字就是 “小富即安”。这四个字啊,给我很大的压力。书记您给我们舒缓下这个压力,小富即安,为什么不可以,我觉得挺好的。

  于伟国:我想这个状态要分多方面来看,一方面,厦门的市民对厦门这个城市很自豪,有深深的家乡情结,很爱厦门这个城市,这个是要肯定的。而且这也是厦门特区三十年发展成果的重要来源,这座城市居民,包括特区建设以来陆陆续续从外地来到这座城市的外来员工,都深深地爱着这座城市。他们安心地在这座城市生活、工作、学习,这个“安”是一定要有的。

  陈伟鸿:那不能有的“安”是什么样的“安”

  于伟国:在这种“安”的基础上,我们不安于现状,不安于已有的成绩,看到我们与国际、国内先进的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差距。我们在自身发展中还存在的矛盾、问题、困难,也包括我们工作当中还存在的一些缺点、不足,乃至于错误。这些就是不安。

  陈伟鸿:其实带着这样一份不安,它不是一种不安定,而是一种不愿意在现实当中完全去享受已有成绩的不安定。于书记也在厦门开始作一篇他的大文章,我之所以说是大文章,因为我知道在您履职之后,您的第一次发言里就特别强调了这个“大”字,当时是不是有感而发

  于伟国:确实是这样!就是这种安与不安的焦虑。我提出了全市各级干部一定要有大海一样的胸怀,来思考和谋划厦门经济特区下一轮的发展,也就是说一定要跳出厦门本岛,跨岛发展。

  其实这段话不是2009年我最早说的,从我的记忆当中,在2002年,当时省里领导就提出跨岛发展这个明确的要求。此后,中央的、省里的领导都明确提出厦门要跨出本岛,把厦门岛外作为厦门下一步发展更加广阔的空间,有的叫“跨岛发展”等不同的语言,但是都是同一个战略思路———厦门到了跨出本岛发展的时候了。

  《对话》背后

  一场“最厦门”的《对话》

  现场摆满三角梅、开场是厦大学生轻声弹奏的《鼓浪屿之波》。

  演播室就设在厦门的虎头山上,镜头背后是大海,不时有游轮驶过,再远处就是鼓浪屿日光岩。为了展现厦门,央视《对话》节目特意走出演播室,在厦门室外录像。

  这和一个人有关———陈伟鸿。

  “伟鸿对家乡有牵挂有焦虑,于书记对厦门有忧思有责任。”在录制完后,央视“对话”在微博上如此评价。

  的确,尽管现场海风不时拂面,但厦门人、从厦门成长起来的陈伟鸿,却尽情享受这样的天风海涛,他毫不掩饰地展现自己的家乡情结。自始至终,他的提问融入了自己的亲身感受。

  咱家人对话当家人。正是有了这份特殊的情感、特别的熟悉,他和市委书记的对话,前后持续了近三个小时,一气呵成,“火花”不断。

  台海网-海峡导报讯 但这位名主持努力展现的“最厦门”还不只这些。一位录制人员透露这样一个细节,为了录制这一期节目,伟鸿特意提前回家,重温当年的厦门记忆,首次“倾情出演”,专门为厦门拍摄了一个短片。在海边拍摄的时候,一个浪打来,他还差点“失足”。

  “夹喜兜漏 ”(闽南语,意“这是哪里 ”),尽管普通话早已不带“闽南腔”,但昨日在自己的微博上,伟鸿还是选择用亲切的闽南语来推销这期与自己家乡有关的《对话》。

  难怪被网友戏称,这可能是央视《对话》有史以来“最本土”的一期——— 敬请今晚收看。

  备注:以上根据现场录制过程整理,其中部分略有删节和摘录,未经当事人审核。

  导报记者 易福进/文 黄少毅/图 实习生 张高权

分享
发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