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关于西施的饮食文化及传说

  西施鱼的传说

  西施鱼即河豚。因羡其细嫩光洁,故称之。唐李商隐在《寄成都高苗二从事》一诗中,就提到过西施鱼之名。诗曰:“家近红藻曲水滨,全家罗袜起秋尘。莫将越客千丝网,网得西施别赠人。”

  西施到吴国后,吴王夫差先在姑苏城建了一座“春宵宫”。宫内挖池塘,引活水,种荷花,还特意造了一条“青龙舟”。将大船装饰得富丽堂皇,和西施“日为水戏”。又在姑苏城西另建“馆娃阁”、“灵馆”等娱乐设施,专供美人表演歌舞。

  相传西施最爱吃鱼,而吴国的国王也都有这个嗜好,有关吴王吃鱼的传说故事有很多,比如吴王阖闾的小女儿胜玉之死就与吃鱼有关。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之地盛产河豚,“搏死食河豚”也在民间蔚然成风。吴王夫差也喜欢吃河豚,尤其是河豚的精巢和肝脏。据说有一次,吴王夫差吃着美味的河豚精巢和肝脏,此物洁白丰腴,入口即化,真是美妙绝伦,他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形容这道美味,突发感慨想起了美女西施,于是便将河豚的精巢称为“西施乳”,又将河豚肝脏称为“西施肝”。从此河豚又名为“西施鱼”了。

  河豚虽然有剧毒,但其肉鲜美柔嫩无比。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卷二记道:“河豚春初从海中来,吴人甚珍之,其脾尤腴美,俗名'西施乳'。然有毒,烹调失宜,能杀人。”苏州就有句俗语,叫做“拼死吃河豚。”河豚最毒的部分就是内脏,真不明白古人是如何吃的,真是胆大包天!

  太湖银鱼的传说

  太湖银鱼是太湖三白之一,洁白如银,鲜嫩可口,闻名中外市场。人们都传说银鱼是孟姜女的身体变的;可在太湖三山岛,人们却说是美女西施被害死后,化成了条条银鱼,在娘家和夫家之间,即古时吴越相邻的太湖中游来游去。

  相传西施是被愤怒的吴国百姓杀死的。吴国灭亡后,百姓们迁怒于西施,认为这个越国来的狐狸精勾引了吴王,导致吴国灭亡。于是,吴国百姓们就把西施绑了用船摇到南太湖中,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再在她身上绑了块大青石,然后推入湖中。这时刚好有一群小鱼游来,食了西施白嫩如雪的肉,就变成了一条条洁白的银鱼。如今,在太湖三山岛娘娘庙对出的太湖里有一方芦苇,芦苇中有一棵高大苍老的杨柳树,这块地方叫姑亭。都说西施水葬在此。也叫西施水葬台,这是人们出于对西施的同情,在这水里砌上大条青石,作水葬坟墓,并在湖边的三山岛行山脚下修筑庙宇称吴妃祠。诗人也可怜,同情,惋惜西施,为她作诗留念。唐朝李商隐有诗:“惆怅吴王宫外水,浊水独得葬西施。”清朝张大纯有诗:“三山岚影泛波光,石屋烟韶女装。莫是西施仙逝去,芳魂犹在云水乡。”

  《东坡异物志》也有记载:“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一日数易其色,肉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据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也许是传说的不同,地点又在扬子江了。

  还有一种传说,在石公山东太湖之滨有个明月坡,是个赏月的好地方,据说西施经常在夜里一个人在此赏月。西施每当一个人在此赏月时,就要想起家乡的亲人和自己的心上人越国大夫范蠡,眼泪就顺着脸颊流下,落在太湖水中。久而久之,美人的眼泪在太湖中吸取了日月的精华,变成了一条条冰清玉洁的太湖银鱼。

  西施豆腐羹的传说

  相传此菜乃是“西施遗风”, 西施原本是农家之女,在家靠“浣沙织布”度日,她不仅美艳过人、心灵手巧,而且擅长烹饪。西施用家乡的山粉调制的豆腐羹,鲜美汁浓,色泽诱人,可口异常,邻里竞相仿效,称之“西施豆腐”,这是西施当年在家侍奉爹娘的拿手菜品,后来慢慢地成了小辈尊敬长辈的一种孝心的象征食品。又传,西施“以身许国”的故事,在诸暨家喻户晓,历代乡亲为感西施“为国献身”的大义之举,每席必把“山粉豆腐”列为“上肴”,此风历经千年不变。诸暨农村,新媳妇入厨烧做的第一只菜肴,也就是这道“西施豆腐羹”。一来表明学西施敬长辈的孝心,二来也是新媳妇烹调手艺的表演菜。因此“西施豆腐羹”熬制得如何,往往是人们评说新媳妇治家才能的第一印象。当地民间俗谚就云:“熬得好豆腐羹,理得好三代账。”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与西施有关的传说还有很多很多,说也说不完。就象她的美丽一样,让人遐想,让人回味。


分享
发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