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材是罗源县飞竹镇蛤蟆石村的一个传统行业。为了构建“美丽福州”,保护福州第二水源,昔日吃“石板材饭”的村民不得不寻找新的饭碗。日前,记者来到蛤蟆石村,看到原先的石板材主雷增银和雷福耕率先转型当药农,在荒山上新建了30多亩的中草药种植园,一心一意培育中药黄芪,为村民们探索新的“金饭碗”。 村中有石一对,形似雌、雄蛤蟆,故得名“蛤蟆石村”。它与“石材重镇”西兰乡交界,原先石板材也颇为兴旺发达。 在村头的30亩中草药种植园,新引种的黄芪种苗已绽放新绿,长势十分喜人。种植户雷增银和雷福耕,正与其他村民一起认真察看黄芪长势,并细心地培土、施肥(如图)。 雷增银和雷福耕都曾是当地有名的石板材主。雷增银告诉记者,作为村两委干部,他们率先响应保护第二水源敖江流域的号召,关闭了“日进斗金”的石板材加工企业,开始为村民们寻找新的“饭碗”。 作为世代以“石板材业”为生的农户,做好“转产转业”并非易事。雷增银、雷福耕多次外出考察。今年初,在浙江省考察时,他们发现中草药黄芪的发展前景可观,便萌发了种植黄芪的念头。 这个想法是否可行 雷增银、雷福耕邀请浙江的种植专家来村里对土质、气候等进行实地勘察。专家们认为,蛤蟆石村海拔较高,雨量充沛,特别适宜药材种植和生产。 查阅中药相关资料、考察市场需求、向专家请教种植经验……经过一系列周密的前期准备,雷增银、雷福耕与志同道合的5户农户商议后,共同出资5万多元,开垦出30亩荒山,从浙江引进5000棵黄芪种苗,率先在荒山上建立了中草药种植园。 目前,蛤蟆石村的黄芪种植刚起步,但发展势头正劲,已与浙江经销商建立了产销合作关系。 “预计明年就能产生可观利润。”雷增银透露,明年8月份黄芪就可以收成,届时浙江的经销商会过来收购,销路不成问题。第一年按每棵产3千克,市场每千克售价14元计算,纯利润就有20多万元。中药材供不应求,从长期走势来看,中药材价格还会涨。下一步,他们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再开垦30多亩荒山,增加金银花等中药种植品种,形成中草药种植规模化和产业化,为村民们找到新的“金饭碗”,实现石板材村“美丽转型”。 (福州日报记者 温海龙 通讯员 谢闽星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