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福清遗失的瑰宝“词明戏”

  (三)

  后来,受到京剧和闽剧的影响,词明戏后台乐器逐渐丰富起来,除了笛子、唢呐外,还有二胡、京胡、琵琶等,曲调也多改为板腔,如二黄、西皮、紧板、倒板、滚板等。

  词明戏以人民生活、历史题材为主要内容,时常以木偶戏的形式进行演出,传统剧目丰富,代表作品有“五袍戏”,即红袍戏《刘知远》,白袍戏《薛丁山》,绿袍戏《关羽》,黄袍戏《赵匡胤》,黑袍戏《张飞》。此外,常演的剧目有《葵花记》、《金印记》、《吕蒙正》、《刘锡》、《反五关》、《乌盆判》、《潘葛思妻》、《孟宗哭竹》等。尚有《孩儿井》、《白马尊王》、《杀鬼魂》、《九使传》、《金凤记》、《烈妇记》等,为本省其他剧种所罕见。

  清道光年间,平潭的词明戏改为以人扮演角色,演出剧目有《薛仁贵征东》、《许仙借伞》、《金鸡岭》、《鲤鱼判》、《八卦图》等。不仅在县内演出,还到福安、宁德、罗源、连江、闽侯、长乐等地演出。至清朝中叶,因唱方言的平讲戏盛行,词明戏的逐渐衰弱,多数戏班,停锣息鼓。木偶戏逐步取代剧团,成为了主力保存下来。到20世纪20年代,福清县仅存一个词明戏班,在一次前往平潭岛演出中,因渡船过海遇风浪而翻沉,大部分艺人罹难,词明戏从此濒临消亡,少数艺人改习提线木偶,用词明戏音乐曲调演唱,时称“词明线戏”,仅在民间社火神诞、婚丧喜庆期间作业余演出。

  (四)

  “1958年,福清县文化部门开始对濒临消亡的词明戏进行挖掘、抢救工作。”作为当时参与挖掘抢救工作人员之一的吴昌安回忆道,当时就先是由陈纯灿负责,9月份移福清艺校负责,然后才调他专职负责对词明戏传承人吴细蒙(音译)进行词明戏唱腔曲牌记录,1961年9月交由许孙堪继续记录、整理,1963年印刷出版了《词明戏音乐》,详尽记录词明戏的曲牌音乐,可惜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1965年)所以资料被毁了。

  据了解,经过当时各方努力,收集到一批清初至清末的传统剧目手抄本,其中最早的有,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光武中兴》,乾隆年间(1736~1795年)《金凤记》、《烈妇记》、《 杨文广征西》等。1960年7月,福清县还成立词明戏研究会,组织老艺人与文艺工作者整理音乐曲牌100多支,同时,排练失传剧目《杀鬼魂》、《孩儿井》、《朱砂痕》、《夜会》等折子戏,于1961年9月赴省作内部观摩与研究演出,获得省文化局颁发的“词明戏枯木逢春,百花园增添一色”锦旗一面。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演出受到冲击,服装、道具和木偶头像均遭焚毁,词明戏从此销声匿迹。

  如今,词明戏已绝迹了半个世纪,唱腔已然失传,我们只有通过文化部门和文艺工作者抢救下来的历史资料以及记录的曲调中,瞻览福清本土戏种的古风遗韵。

分享
发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