迳江林氏宗亲,到底是“九牧林”长房裔孙,还是八房裔孙,多有争议。精装《迳江林氏族谱》,新近编修出版,“前言”中记载:“迳江林氏系九牧林迈房后裔……迳江林氏祖先一支先由晋安河畔迁长乐,后由长乐迁海坛(今平潭六灶芙蓉沃)居住。” 新族谱又载:林昌言渔溪苏田人,字仲俞,系林简言(公元830年进士)四世孙,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进士。 前后短短两句,自相矛盾,“迳江林氏的祖先白晋安迁长乐,后由长乐迁海坛居住”,“林昌言渔溪苏田人。”既然先“迂长乐”,后“迁海坛居住”,怎么变成福清的“渔溪苏田人”。这两句到底哪句对,哪句错 林昌言是林简言四世孙,那么中间只隔两代,他们中进士的时间,却相差三百一十五年之久! 1992年秋,我陪同林尉民老师到苏田村,发现一块石碑,倒在坡地的路旁,出于好奇,林尉民老师用稻草擦去泥十,依稀可以看出“宋竹溪……林公讳希逸”林尉民老师卜分惊舞地说:“是林希逸的墓碑。”即请人用板车,移到渔溪文武名祠后厅,现已嵌入大厅的内墙上。林希逸的墓忠铭,汁1127字,详细记载着林希逸的高祖赠朝请郎,讳与权,始自仙榉迂渔溪;曾祖讳昌言,通判广州,赠金紫光禄大夫;祖讳会(介);考玮亿(天祥),赠中散大夫。碑文对林希逸的一生,做出十分具体的叙述,成淳七年(1271年)九月十五日,以疾终于家,年七十有九,葬于万安乡苏田里南山之原。子三人,孙三人,都一一具名。南宋期间,迳江林氏上祖,在渔溪苏田1 50余年,父、子、兄弟、孙、玄孙等,共六位高中进士,可谓父子名贤,满门进士。 我从朋友处,借到一本珍藏的《晔晖林氏宗谱》,是毛边纸的水笔手抄本,小心复印、装订。由于年代久远,族谱早已没面没底,上下十余页,也残缺不全,但中间主要部分,还保存十分完好,由于“驻马林”和“晔晖林”,是一对近亲,《晔晖林氏宗谱》具体记载了“九牧林”的始祖林披,自北螺村迁入莆田的澄渚,生九子。长房林苇的次子林应,授中书侍讲,葬福清新宁里(东张)麻阳仙榉。其次子林簋,祀其父林应墓,迁居麻阳仙榉。苇房的十一世祖与权,宋诰封朝请大夫,妣安人渔溪张氏,又由新宁里(东张)麻阳仙榉,始迁渔溪,后定居苏田。这与林希逸墓碑碑文中“始自仙榉迁渔溪”相符。 2008年2月下旬的一天,我曾到苏田村竹溪寺,发现寺内一块石碑记载:“宋翰林,庸斋(翁)林先生结庐于此,著诗集,行于世,号《竹溪集》”。由于林希逸生在苏田的竹溪岸边,逸号竹溪,他又在苏田的庸仔山下,长大读B,义弓,称庸翁。南宋瑞平二年(1235年),林希逸高中第四名进士后,创办“竹溪书院”,并亲自抽空讲学,渔溪苏田竹溪寺侧面,曾立有:“林希逸在此讲学”石碑。宝祜四年(1 256年),林希逸回祖丁忧,那年正好大旱,林希逸组织村民,建坝蓄水,灌溉农田,这个拦水坝称为“逸办坝”,这片数百亩良田,称为“逸办洋”,这些名字,一直沿用到今日。无数事实,进一步说明南宋的150余年期间,“九牧林”长房林苇的后裔,一直生活在福清县万安乡苏田卑,不是生活在长乐县。 2008年11月29目,世界福清社团联谊会副主席林民湛、江阴工业集中区综合处处长林秉承梁,我随行其后,同往平潭,得到珍藏300多年的《驻马林氏家谱》,保存完好,十分宝贵。复印后装订成柒本,比《晔晖林氏宗谱》更加完整,详细。迳江林氏系“九牧林”长房林苇裔孙,更加确定无疑。 林希逸的墓碑,已有738年历史,《驻马林氏家谱》、《晔晖林氏宗谱》珍存数百年以上,还有竹溪寺内的石碑等等。古老的墓碑,破旧的族谱,虽然不会讲话,但它无可辩驳地告诉我们:迳江林氏的上祖,不是先迁长乐,后居海坛的八房,而是因为长房林苇的次子林应,葬麻阳仙榉,应次f林琮(簋),祀父应之墓,移居福清新宁里麻阳仙榉。苇房十一世祖与权,妣安人渔溪张氏,由新宁里麻阳仙榉,始迁渔溪,后定居苏田。葬渔溪栖隐院佛座山下。 不同的文物,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点,铁一股的证据,道出同一个历史事实,迳江林氏是“九牧林”长房林苇的裔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