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王锦萍:海岛女村医的27年坚守


1日13时许,吉钓岛乡村医生王锦萍正在给86岁老人王雪梅量血压。

东南网8月8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 实习生 梁一帆 通讯员 毛晨熙 文/图)

阅读提示:福清吉钓岛只有0.74平方公里,四面环海。岛上有800多位村民,却只有一位女村医王锦萍。27年来,王锦萍靠着一个药箱和一双脚,走遍了海岛的每个角落,为岛上的405户家庭都看过病。如今,家人都离开了海岛,已52岁的她,却只身一人,依然坚守在10多平方米的吉钓村卫生所。

8月1日13时许,记者来到长乐松下码头,乘坐“吉钓号”渡轮,15分钟后,到达福清城头镇吉钓岛。此行,我们要去寻访一位坚守海岛27年的女村医王锦萍。

岛上的每一条路、每一处房子,她都了然于胸;岛上的每一个病人,对何种药物过敏,她都铭记于心。

“当乡村医生要有好记性”

午后的海岛很安静。岛上,家家户户都晒着收获好的花生。踏着石阶拾级而上,记者看到,上面撒满了贝壳。吉钓村村干部林宏春说,花生和海产品,是岛上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村卫生所设在村中心,这也就是王锦萍的家。在门口,记者看到两桶沙子。王锦萍说,诊所有时会漏水,沙子是用来修缮房屋的。卫生所只有10多平方米,里面有一张架子床、一张躺椅、一张办公桌,还有一个破旧的柜子,上面挂着“药房”的牌子。一台老式吊扇“吱呀吱呀”地摇着“头”。

“卫生所早上5时多开门,晚上10时关门。开门后,基本上就要寸步不离。”王锦萍说,只要接到病人家属的通知,她随时随刻都要准备出诊。

13时42分,一位老人戴着草帽、拄着拐杖,来到卫生所。“王医生,我后背疼、牙龈疼,人很难受。”一进门,老人就诉说着症状。王锦萍告诉记者,老人是86岁的村民王雪梅,长期患高血压、冠心病和风湿病等。检查完口腔后,王锦萍给老人注射、开药,并对她说:“回去一定要按时吃药。”

“到我们这把年纪的人,就是希望自己能健康长寿。”王雪梅说,“要不是王医生,我这把老骨头都不知道去哪里了。”今年2月,王锦萍去培训,不巧王雪梅旧病复发。老人只好委托家人到松下码头药店买药。不料,服药后,情况越来越糟,老人失去了知觉。幸好王锦萍及时赶回,她重新给老人换药,连续8天为她输液,老人最终化险为夷。“我在卫生所看病10多年了,还是王医生最了解我的病情。”

27年来,王锦萍走遍了海岛的每家每户,对岛上每个人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在她的脑海里,有岛上每一个人的“档案”。“当乡村医生要有好记性。病人一般都不知道自己的过敏史,只有我们记住了,才不会出错。”王锦萍说。

岛上的小路四通八达,记者发现,每条路都可以到达卫生所。可王锦萍却能从众多小路中挑选最近的路程,尽快赶到病人家。“这也是熟能生巧。走了20多年,每条路都烂熟于心,每家每户我都熟悉。”


10多年前,王锦萍也曾想离开海岛,但老人的一句话“你走了,我们怎么办”,让她打消了离岛的念头。

“他们更需要一位医生”

1986年,25岁的王锦萍从福清卫生职业学校毕业。本可在城镇谋得一份好工作的她,又回到故乡,接过叔叔的担子,当起了乡村医生。

海岛风大,特别是冬季,风刮在脸上火辣辣的疼。晚上,岛上一片漆黑,行走极不便。可即使深更半夜,王锦萍也得出诊。有一年冬天,她摔伤了。就在此时,70多岁的陈月仙老人生病了。王锦萍只好一瘸一拐,步履蹒跚地来到陈家。靠着床,她艰难给老人输液,陈月仙当时就流泪了:“你摔伤了还来看病,我心里难受。”

“环境恶劣,身体疼痛,这些都能忍。”王锦萍说。可10多年前,她的儿子要到福清城关读书,对她说:“妈妈,你跟我一起去吧。”面对儿子渴望的眼神,她犹豫了。“孩子需要照顾,村民也离不开我。”她矛盾着。村里的老人们知道后,都来到卫生所,直率地说:“王医生,你走了,我们怎么办 ”

“我走了,这些老人看病就成了问题。”王锦萍百感交集。她了解海岛村民看病的艰辛。在岛上,村民出入全靠船只,2个小时才来一趟渡轮。万一有个头疼脑热,没有医生,小病就可能拖成大病。考虑再三,她终于狠下心来,为儿子办理了寄宿生手续,并拜托父亲和妹妹照顾,她毅然留在了海岛。“作为一个母亲,谁不心疼自己的孩子 但岛上有两三百位老人,其中很多都是留守老人,他们更需要一位医生。”

由于环境恶劣、待遇又低,没人愿意到岛上当村医。27年来,王锦萍都是一人行医。其间,她的堂弟来当过帮手,在岛上待了两三年。后来,她亲自劝走了堂弟。“在这里,他连结婚都成了问题。”


别人都往外跑,王锦萍跳出海岛又回来,辛苦一个月也就1000多元,一辈子图个啥

“既然选择当村医,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

这些年来,王锦萍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每逢深夜,病人家属前来敲门,结果全家人都被惊醒。看着孩子睡眼惺忪的样子,

分享
发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