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发贵给老人量血压 (詹国兵 摄)
“老人家,血压很正常。可您还要注意休息,继续保持。”8月31日,星期六,延平区水东街道红星村村医伍发贵照例来到毗邻的大横镇高桐村卫生所,为当地的村民看病就诊。 伍发贵到高桐村任兼职村医才一个多月,当地村委会聘请他为村里医生,每周三、周六来卫生所例行坐诊。如有急诊,可以电话联系。 让邻村村医兼职,是延平区解决村医空白村村民就医难题的一个措施,也是无奈之举。 女村医的15年坚守 在伍发贵兼职之前,高桐村的卫生所由一位叫黄君利的女村医坚守了15年。 黄君利是高桐村村民,1997年,医学专业毕业后回到村里,和老村医叶正忠一道为乡亲们医病。6年前,老村医叶正忠退休后,她独立承担起村医之职。当时,她已随丈夫进城居住,每天骑车一个小时到村卫生所上班,风雨无阻。 那时她的孩子才一岁多,可她克服家庭羁绊,尽心尽力为乡亲们看病。4年前一个腊月夜里,她接到电话,得知村里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脑出血,黄君利二话没说当即骑车奔赴村里将老人抢救过来,而后又驻村为老人护理了10多天。 “丈夫工作太忙了,家里的老人、孩子全靠我照顾,实在力不从心,没有办法两地奔波。”提及辞职原因,黄君利有些抱歉。她告诉笔者,干村医没有挣到什么钱,可干了15年,也干出感情来了,如果有机会,还想回村当村医。 邻村村医的“补白” 高桐村是一个偏僻的高山村。村庄不大,却分散,共有6个自然村,原有人口200多人,如今常驻人口仅百人出头,青壮年村民都外出打工去了,留守的多为行动不便的老弱病残,其中不少是高龄老人。维持住村卫生所,保障他们在家门口日常看病是必须的,可医生却成了个大问题。 “村医的收入低,愿意干的人太少了。”村主任陈章新说,村医的收入分为三块,包括村级公共卫生补助费、药品零差价补偿费及诊费。前两项与村现有常住人口挂钩,分别按年人均12元、6元补助,由区卫生局直接拨补,人少的村自然就拨得少;至于诊费,更是没有多少。“黄君利医生坚持干了这么多年,她辞职后,如果不是区卫生局动员隔壁村的伍发贵医生来援助,我们村卫生所就会因为缺医生而关门。” 伍发贵的及时应聘填补了高桐村村医的空白,这靠的是大村养小村的奉献精神。 伍发贵年方三十,1995年自费到石家庄卫校学习毕业后回村担任村医。所在的红星村现有常驻人口1000多人,月收入有两三千元。 “我到高桐村兼职一个多月来,诊费不到100元。红星村离高桐村六七公里,骑摩托车将近20分钟,这点诊费还不够油费。”伍发贵笑笑说,“不过,医为仁术。医生都希望悬壶济世,我是乐意兼这份职的。” “流动卫生所”进村巡诊 高桐村还算幸运,村医没有间断过。但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延平区农村人口大量迁移,有的村医也跟着到沿海发达地区城市个体诊所打工,收入高于在村里行医,许多人就不再回村,直接造成村医流失。 “全区244个行政村有28个村缺村医。”延平区卫生局局长廖建禄介绍,为解决“村医空白村”群众看病难问题,他们一是动员邻村村医兼职,二是依托乡镇卫生院组建“流动卫生所”,派出医生团队定期下村巡诊。 8月29日一早,巨口乡卫生院“流动卫生所”的医生到半岭村巡诊。半天共为5个村民看了病。因为实行药品零差率,诊费共121元,但农民自付的费用只有47元,平均每人不到10元,剩余的都是由新农合进行补偿。 半岭村是卫生院“流动卫生所”组建后受惠的村医空白村之一。该村离集镇有十多公里路,原先有600多人,现在仅剩120多人,且多是留守的老人和小孩,村医靠在村里行医无法养家,也外出打工谋生,十余年来村里都没有村医,村民看病十分困难,常常是小病拖,大病挨着,小病拖成了大病。 去年7月,卫生院“流动卫生所”医生团队每周二、四固定下村巡诊。据卫生院院长赵阳介绍,这所“流动卫生所”共有3名医生,一位护士,他自己兼任所长。每次下乡就诊,医护人员都会事先准备好60余种药品,主要是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的药品,还有儿童用药以及一些常用药品。除了常规诊治,医护人员还为村里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和上门随访。以半岭村为例,根据健康档案的记录,他们事先了解这里共有13名老年病患者,每次来都会进行跟踪治疗。 如今,看到巡诊车载着医护人员来,村民们都很高兴。村民郑政标说,他父亲今年94岁,患有高血压,每周要送卫生院量两次血压,母亲80多岁,也患有高血压和痛风。以前,他们每次去乡里看病的包车费就要花六七十元。村里有些老人家经济困难雇不起车,常常拄着拐杖到就近的洋后镇大寅村卫生所就医,来回走路要用4个多小时。“现在,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到病,真的便民利民啊!”郑政标由衷感慨。 四方面推行长效机制 实践表明,邻村村医兼职与“流动卫生所”并举,有效解决了村医空白村的医疗卫生保障问题,但能否持之以恒呢 近年来,延平区委、区政府把完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与建立新农合制度结合起来,着力改善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先后投入上千万元改善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为乡镇卫生院添置医疗设备;与此同时,切实解决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的待遇,将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工资由财政差额拨款改为全额拨款。2007年以来,还通过公开招考,新增138名医护人员充实到各乡镇卫生院工作,推进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和医护力量上一个新台阶。去年,借力省政府2012年为民办实事民心工程之一——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的东风,延平区强化了村卫生所建设,投资207万元,完成115个村级卫生所改造建设任务,改造面积5750平方米,有效改善农村居民的就医条件,这一系列的举措为解决缺医村的医疗卫生保障问题夯实了基础。 廖建禄介绍,在此基础上,延平区还将从四个方面推行长效机制,解决村医空白村的医疗卫生保障问题: 一是改善村医工作环境。坚持建设资金投入政府主导、民间为辅的“两条腿走路”办法,继续将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工程,加大政府投入,并鼓励支持个人、集体、社会力量新建、改建卫生所,进一步改善农村居民的就医条件。 二是深化“流动卫生所”做法。目前,延平区只有4个乡镇有救护车充作“流动卫生所”巡诊车用,今后将积极向上争取多配给救护车或救护车指标,同时鼓励支持社会力量购置,以期满足“流动卫生所”下村巡诊之需。 三是提高村级医生待遇。村卫生所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后,药物实行了零差价销售,村医的待遇受到了冲击。今后,延平区将固定村医基本待遇和绩效工资,提高村卫生所医务人员的福利保障和专业素质,调动村医的积极性。 四是规范村卫生所管理机制。今后,延平区卫生主管部门将强化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所实行行政管理、业务指导、药械供应、绩效考核、卫生信息等五个方面的统一管理,并开展乡镇卫生院支援村卫生所项目,引导城市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到村卫生所服务,培养、培训更多的农村基层全科医生,帮助提高村卫生所的医疗技术水平。 “有健康才能奔小康,我们一定要让医护专业人才更安心地在乡镇医院、村卫生所扎下根来,让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廖建禄充满信心地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