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教材删除鲁迅《风筝》 是难懂还是难堪?

  今年新使用的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鲁迅的《风筝》被无情地拿掉。于是,热议起来。赞成的,听起来也不大像样,什么叫“孩子不宜太深刻呢 ”深刻不好吗 深刻要有个边界限制吗 反对的,好像也很尖锐,但在昨天人教社负责人的回应中,被说成是“不负责任”“误导网民”。

  《风筝》该不该删 这要看《风筝》本身。

  鲁迅先生的散文《风筝》,写于一九二五年,时年鲁迅先生44岁。生活的经历和思想的深广,使鲁迅先生对过往的事情有了深沉的思索和深刻的反省。想起儿时因不许放风筝而扼杀了弟弟的玩的天性而倍感悲哀。善于解剖自己的鲁迅先生,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反思,抨击了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引发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孩子的天性,如何让孩子在自由的天地中自由地生活和生长。

  这应是这篇作品的精髓所在。鲁迅说的仍是救救孩子的主题。

  那么,问题来了。

  我们现在的应试教育下的孩子,天性保护得如何 他们是否真的“在自由的天地中自由地生活和生长“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家长,面对《风筝》能否进行一番自我反省 通俗一点问,我们的“小儿郎”如今可还有风筝放 我们是否有过一次又一次踏坏孩子风筝的恶行 在“三更起五更睡”夜以继日头悬梁椎刺骨的苦役一般的苦渡题海的日子里,请问《风筝》一文不正是我们应该全力放飞的风筝吗 不但不放飞,反而让它断了线,这是为什么 是没有勇气再讲下去了吗 是真的多少有些尴尬了吗

  和孩子的未来比较起来,什么都不重要,因为理论上讲孩子的未来是祖国的未来。面子不重要,难堪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光明的未来。教育要培养朝气篷勃的青春,而不是像鲁迅在另一篇文章里所说的暮气沉沉的“小老头子”我每当看到那些日夜运算的孩子,我都忍不住要放眼天空,看看有没有一二只风筝。我心疼那些孩子,因为我看到放风筝的都是锻炼身体的老人。

  再则,有人说删除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这篇文章艰涩不好读。这就又是胡说了,《风筝》说到底是一篇散文,而不是政论。它思想是深刻的情感是沉重的,但行文平实,有人物形象,有大量的画面和故事情节,还带有童趣,是深入浅出的手法。

  郑州七中初中部语文组组长、郑州市教研室中心组成员张玉明的说法很矛盾,他先是说“这篇文章需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里去理解,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确实不太好掌握。”接着又说新教材有了单独的写作板块,每个单元明晰了写作的主题。“文言文的分量也加重了。”整个初中阶段必考增加了11篇古诗词,“这传达了注重古文化的信息。”难道《风筝》比文言文、比古诗词还难懂

  《风筝》没有过时,它正当其时,它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现将《风筝》原文附在后面,看看它到底是让孩子们难懂还是让我们难堪

分享
发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