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一位农村电影放映员的“光影人生”

  尝尽酸甜和苦辣

  “早期的电影放映机是长江牌54型的,每台50多斤。当时外出放电影都得带上200多斤的发电机,外加电影拷贝、喇叭等放映必需品,每次外出每人要挑一两百斤重的东西,经常摔跤,十分辛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下乡放电影的情景,叶炳元仍记忆犹新。

  好几次,在下乡放映途中,突下暴雨,他连忙用雨衣裹住器材,而自己任凭风吹雨打而感冒。播放完电影后,他们只能在所在村的村部打地铺过夜,饱受蚊虫叮咬。

  由于对电影放映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叶炳元一心扑在工作中,以致妻子埋怨他“不顾家”。1965年的一天,叶炳元在离家二三十公里的一个村子里放电影,家里捎话说,他妻子在家临产了,可叶炳元坚持等到电影放映完毕,才匆匆赶回家。次日,他又挑起“担头”到其他村放电影了。

  当电影放映员有苦但也有乐,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听到我们要来,村民很热情地出来迎接,帮忙搬设备、安排食宿等,虽然各地饭菜不尽相同,但我们觉得特别香。放映期间,纯朴的村民会送来热茶,电影结束后,帮助收拾银幕、电线等物品,然后还煮些点心让我们充饥。”

  由于当时的村民文化水平较低,所以在电影放映前,要事先将电影的片名及主要内容等向村民做个介绍。在放映期间,放映员还要利用剧中没有台词的空隙,将前一段剧中的台词大意用本地话讲述一遍,以便村民理解,即使是“插片”的纪录片也要加以翻译。这用他们的行话讲,叫做“演间播话”。为了能胜任“翻译”工作,闲暇时,叶炳元常常读报纸,练口才。

  早期下乡放电影,都带有政治任务,每次电影播放前,总要先放几片宣传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的幻灯片,这些幻灯片都是放映员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一向做事严谨的叶炳元,对每张幻灯片,不管从文字的题写还是彩色背景的勾画,都不敢马虎。由于长期写幻灯片,叶炳元练就了一手漂亮的毛笔字。现在,镇村遇有活动需要写宣传标语时,都会请老叶“出手”。村民们有婚迁喜庆或丧事,总少不了请老叶写字。

分享
发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