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夷新闻网讯 21日,雷年金吃过早饭,就赶到相邻的黄溪口组,帮一户黑木耳种植户拌料装袋,点工一天100元。12年前,雷年金和整组的30多户人家陆续从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搬下来,家门前就是水泥路,出门不论是骑摩托还是坐班车都可以了。 “过去住在高山上,我们30多户畲族村民主要靠打猎为生,进出买卖东西都靠肩扛手提。”雷年金家住光泽县寨里镇桥湾村白石组,说起原先居住的地方他是直摇头。从1998年开始,用了3年多时间,整个村子的人都先后从山上,搬到山脚下交通便利的一个叫日坑的地方,30多户人家的房屋沿一条小溪两边一字排开。“当时,‘造福工程’给每家每户补助2000元。可别小看了这2000元,那时在农村盖一层100平方米的房子也就一两万元,更重要的是,这2000元给了大家搬出大山的信心。”雷年金特别强调说。“因为是整村搬迁,所以搬下来的村子还叫白石组,但两个‘白石’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桥湾村主任王卫生说。 在桥湾村已完成整村搬迁的,还有茅垅和郭坑两个组的20户村民。这些村民从高边远村庄搬到更宜居的地方后,水、电、路、讯等基本生活条件很快就得到改善,不仅出行、就医和孩子上学更方便,而且打工赚钱的机会也增多了。像白石组30多户人家,除了继续耕种山上那些口粮田外,一年大多数时间都在山下搞种养或打工。如今,这个村子的劳力,大约有一半在外或本县圣农公司务工,长期在家的有2户买了农用车跑运输,还有9户人种植黑木耳,户均种植1万筒以上,年收入二三万元。而这一切,如果他们还住在高边远地,那是很难实现的。 1998年后,光泽县的“造福工程”,采取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协调推进等有效措施,把落实“造福工程”与中心村、防灾避灾、生态保护等工作有机相结合起来,对生存条件很差的高边远自然村,通过实施整村搬迁,让他们的生活质量很快得以提高;对一些单门独户或几户人的小村落,则通过小村迁大村的办法,让这部分村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光泽县农办副主任蔡礼林说,“造福工程”实施15年来,从最初的每户补助2000元,逐步增加到现在的每个搬迁人口补助3000元。如今,每个困难计生户还可追加补助2500元,少数民族搬迁对象额外每人增补600元,如果是灾后重建或因地灾搬迁的,一般户和特困户,还能分别享受每户1万元和1.5万元的省级专项补助。 据悉,正是有了这些强有力的政策推动,15年来,全县“造福工程”搬迁3892户17115人,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14%,总计发放补助金3860万元。其中,实施整村搬迁的有65个自然村1011户4627人。 (高德运 邱学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