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记者从市博物馆获悉,为期2天的莆田市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普查员培训已经结束。培训期间,我市文化、民政、档案、教育四大系统共109人接受认定、录入、摄影规范等方面的学习。10月,普查进入实施阶段。 据介绍,实施阶段将先对普查单位进行普查,再对普查单位的可移动文物进行认定,并进行录入、审核、上报数据,时间持续至2016年12月。 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是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部分)之后,文化遗产领域又一次开展重大国情国力调查。 我市普查范围是莆田境内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驻莆部队和武警部队等各类国有单位法人所收藏保管的可移动文物,包括普查前已经认定和在普查中新认定的国有可移动文物。 延伸阅读
可移动文物普查查什么 普查的可移动文物包括1949年(含)以前,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历史上各时代重要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由博物馆、纪念馆和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收藏登记的1949年后的藏品。列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鉴定标准范围的作品。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 主要普查文物名称、类别、级别、年代、质地、外形尺寸、质量、完残程度、保存状态、包含数量、来源方式、入藏时间、藏品编号、收藏单位名称等14项基本指标项,11类附录信息、照片影像资料以及收藏单位主要情况。 (湄洲日报 黄凌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