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螺蛳壳”迎来大挑战 “七山一水二分田”,这句话形象地概括出占地900平方公里的长泰地域特色,山青林茂,这是长泰县的“生态品牌”。然而,由于山林丘陵地貌突出,这个拥有20万人口的全国文明县城、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被“困”在规划面积不足11平方公里的老城区。 县城道路拥挤、功能分区凌乱、基础配套不完善——在长泰县领导看来,受制于“小”,县城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在发展产业、改善民生上颇难发力。 2011年7月,“螺蛳壳”般的小城关迎来了一个大挑战。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正式启动,《厦漳泉大都市同城化发展总体规划》将长泰纳入大都市核心区范围,长泰成为同城化核心区的重要节点,打造“厦漳泉生态型核心区”的构想就此应运而生——做大做强长泰县城,已迫在眉睫。 借力“组团”城建 在深入调研与充分听取专家、群众意见后,2011年9月,长泰县提出“再造一个新城区”的重大构想——力争用5年时间,抓紧公共设施、商贸服务等规划布局,拉动县城区向西扩张,同时,深度开发马洋溪休闲旅游带,推动城区规划面积从11平方公里拓展到44平方公里,实现县城东西两面与厦漳主动对接,深度融合。 可是,算盘一阵“扒拉”,新城建设所需的资金投入巨大。建设新城区,不等于大拆大建,更不能大手大脚。长泰县决策者的目光落在了项目整合——“组团”城建。 “组团”的重点是规划。长泰县创新性地把“再造一个新城区”与创建全国文明县城、卫生县城、生态县、园林县城、森林县城“五城同创”一起打包,按照建设漳州市次中心城市的标准,拉开了“提升中心城区、拓展南北两翼、建设一江两岸、打造宜居城市”的新城建设帷幕。 “组团”的难点在整合。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城总体规划调整、县城区修建性详规……详尽的规划方案陆续出台,而后长泰县梳理生成14个新城建设项目,总投资超过33亿元。 造城不是形象工程 为民造城,就从百姓最关注、最强烈的需求入手。 路,一直是长泰之“痛”。通则不痛,针对城市综合交通项目存在的问题,长泰县以打通总投资7.9亿元的状元大道为“主轴”,全力推进建设北路至戴诏亭高速公路连接线建设和7条城区道路拓宽改造,同时配套城区污水管网铺设,通过这些项目的建设,逐步拉开县城整体框架,“对内大循环、对外大流通”的综合交通网络初具雏形。 群众对文化教育、休闲健身有强烈的需求。鉴于此,在新城建设中,长泰县规划出最好的地块,用于文体中心的建设。这个总投资6亿元的惠民工程,包含体育主场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博物馆等7个场馆,建成后将大大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先规划后建设、先造景后出让、先配套后开发、先地下后地上”。实实在在为民造城,坚决不搞“形象工程”,通过加快实施综合交通、城市功能配套、公共场馆建设等城市建设工程,加快建设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配套设施,积极引办城市综合体,让长泰县真正实现县城扩容提质。 ⊙张韶宇 陈金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