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县杏陈镇前何村下辖大乡、港后、埔上三个自然村,分设1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152户,人口4765人。前些年,村民由于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以致驾车不戴安全帽、超员、超速、横穿公路等交通违法现象屡见不鲜。一些乡村干部对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不够重视,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责任不明确。如何创造一个安全、有序、畅通的农村道路交通环境,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道路交通的管理模式,杏陈镇党委、政府近年来一直在细心摸索、大胆尝试、勇敢突破。 去年以来,前何村以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三年行动”和“全省道安工作示范县”创建活动为契机,全面落实“六个百分百”,逐步完善辖区交通安全设施、加强交通管理、增强群众安全意识、呵护村民出行安全。 完善机制 管理模式网格化 “以前任务没有明确分工,我们这些村干部在工作的时候常常是一堆想法不知道怎么落实,管理工作也不见起色,激情慢慢被消磨掉。”前何村一位老村干部深有感触地向笔者说。 目前,前何村大力推行县道安办提出的“6+1”新型工作模式,以机动车摸排登记率、重点车辆驾驶人交通安全教育率、安全隐患点段排查整治率、交通安全宣传覆盖率、显见性交通违法行为劝导教育处罚率、以及各镇、村完成创建任务率六个百分百为目标,借鉴运用计生工作管理方法,建立了一张由县、镇、村、村民小组四个层面组成的责任捆绑“四联创”工作网,落实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片、村民小组长包户的“三包”责任,形成网格化的管理格局。村两委与交管大队、派出所组成道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隐患排查整改组、交通安全宣传组、培训教育协调组、入户摸排登记组、交通查纠劝导组、材料造册整理组等六个工作小组,在村部设立道路交通安全办公室,配套办公设施,完善各项制度上墙、各种簿册归档;制定文明交通安全公约,并纳入村规民约;每月定期召开一次以上的领导小组联席会议,研判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协调解决道安创建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发挥老年协会和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参与宣传监管工作。 全面摸排 难题管控动态化 “村干部上门帮我们为每辆车都做了登记,不少路段还设置了监控,感觉多了很多双‘眼睛’盯着,现在开车比以前小心多了。”自前何村建立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制以来,不少驾驶员遵守道路交通安全的意识明显得到提升。前何村组建以村“两委”为主的12名村干部为交通安全员队伍,明确工作职责;村主要领导与包组、包户责任人层层签订道路交通安全责任状,实行包户监管服务责任制。联合县、镇公安和安监部门,全覆盖入户排查,对辖区驾驶人和车辆进行分类登记造册,并录入“电子台账”,真正做到“一车一登记、一人一档案、一村一台账、一隐患一标识、一道路一规范”,构建“底数清、情况明、管得了、控得住”的新型农村交通安全源头管理工作格局。经排查登记,本村各类驾驶人541人(其中无证拥有摩托车人员113人);机动车辆658辆(其中无牌摩托车57辆、手扶拖拉机16辆、电动车94辆)。 借助建设“全省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示范县”平台,完成全村视频监控体系建设,在全村各自然村主要路段和重点场所设置“全球眼”视频监控探头,村部设立视频监控中心,全天候记录社会治安状况和交通违法行为,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同时,在进出村路口醒目位置设立“您已进入某某村视频监控区域,请注意文明安全驾驶”标牌,提醒广大群众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在村委会门口设置“不文明交通行为曝光台”,将交通安全驾驶、道路日常养护纳入村规民约,对驾驶摩托车不戴安全头盔、驾驶无牌证机动车、摩托车超员等农村显见性交通违法行为,以及车辆不按规定停放、占道堆放杂物的,采取“一次提醒、二次曝光、三次移交职能部门处理”的管理措施,让群众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变“要我遵守”为“我要遵守”,全面降低农村地区交通违法率。 夯实基础 执法宣教多元化 民警抓住路、车辆等重点交通要素,落实监管职责,经常性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加强辖区手扶拖拉机、货车、校车、厂车等重点车辆安全监管,与驾驶人签订安全责任状,联合交警、派出所和镇道安办,经常性入户宣传劝导,定期集中培训教育,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下发整改警示、“敲打”重点对象,每月三次组织派出所民警、交通协管员和村联防队员统一上路排查劝导。在全面排查道路隐患的基础上,今年投入20多万元,整治主干道、串村路、环村路、学校和企业路口的交通安全隐患,设立防护栏4处及警示标志和减速带16处。 以县交管大队、派出所、镇道安办、驻村工作组以及村两委包组、包户责任人和老年协会成员为主体,全覆盖宣传至全村1152户,落实包户宣传服务措施。在村民聚集的休闲地——祠堂中心区域,投资180多万元,建设占地13.5亩的集花卉草坪美化、龙舟赛池、体育健身器材、棋牌娱乐设施、交通标识标牌、警示教育宣传、道路规范模拟设置为一体的“交通安全主题公园”。通过具体的实物展示、警醒的典型案例和规范的安全教育方法,让群众在宽松的环境下潜移默化学习交通安全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交通安全意识。“交通安全主题公园”不仅成为农村群众茶余饭后、闲暇休憩的娱乐场所,也成为交通安全宣传大众化、民俗化、常态化、特色化的固定阵地。在村委会和老年活动中心分别设立视频播放点,利用“村村通”广播,播放交通安全常识;联合民警到学校、企业、老年协会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专题活动,推进文明交通新风尚的形成;开通短信平台,发送文明交通宣传信息,加强日常提醒;在主要交通路口、村民活动广场等重要节点设置固定宣传标语4幅、固定宣传小标语12条、固定宣传栏6个,每季度即时更新宣传内容。 ⊙王碧云 刘洪 文/图 |